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253278
大小:3.76 M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6-28
《心内科银杏酮酯科室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代银杏叶制剂的应用首选双重作用,三管齐下。有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银滴速通(银杏酮酯滴丸)银杏树又名白果树,经历冰川时期,在地球上已存在一亿五千万年,被称为“植物活化石”。一生无病虫害,广岛原子弹爆炸,唯一存活下来的植物。银杏叶:味甘、苦、涩,性平。含有多种黄酮甙和萜内酯,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主要2种成分:总黄酮醇甙银杏内酯(银杏酮酯)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银杏叶概述银杏酮酯滴丸(商品名:银滴速通)山西千汇制药研发并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专利的国家二类新药。成份为银杏叶提取物(GBE)银滴速通(银杏酮酯滴丸)概述≥4
2、4%银杏黄酮(Ginkgoflavonoids)≥6%银杏内酯(Ginkgolactones)[1]周金彩,刘诗琼银杏叶提取物对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的探讨中外健康文摘2007年6月第4卷第6期抗血小板活化作用[1]直接清除自由基的作用[1]唯一将具有潜在致敏原的“银杏酸”控制在<5PPM的银杏叶制剂[2,3]分代有效成分定量/定性银杏酸含量剂型制剂方法与进口品质量标准比较银杏黄酮银杏内酯第1代-/--/-无标示银杏叶片粉碎原生银杏叶、压片不能达到第2代-/--/-无标示银杏叶片水提物浓缩膏、制粒、压片不能达到第3代-/+-/+无标示银杏
3、叶片水提物浓缩膏、制粒、压片不能达到第4代24%以上6%以上≤10PPM银杏叶片银杏颗粒回流提取、分离、树脂柱吸附、洗脱、制粒部分达到第5代44%以上6%以上<5PPM银杏酮酯滴丸专利技术:水提、浓缩、过滤、柱层分离、干燥、制剂;“双重吸附、双重去除”银杏酸部分达到部分超过注:1.“-”标示“无”,“+”标示“有”。2:“银杏酸”是潜在的致敏物。[2]杨光根据科技进展对银杏叶制剂应重新认识人民日报2000年1月1日[3]高益民对治疗心血管病新药银杏酮酯上市后的再评价文章编码:B:文章编号:1571-2838-(2003)01-0019
4、-02银滴速通(银杏酮酯滴丸):第五代银杏叶制剂银滴速通:双重作用三管齐下心血管病的理想选择双重作用:□拮抗血小板活性因子(PAF)□清除自由基三管齐下(冠心病、心绞痛)□减少血栓形成□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滴丸剂型更有效□拮抗血小板活性因子(PAF)□减少血栓形成1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合成途径与银杏内酯对PAF作用示意图[2]磷脂酶A(PIA2)炎性细胞细胞内游离钙激活乙酰转移酶产生溶血性PAF(Lyso+PAF)PAF乙酰化磷酰胆碱转移酶非炎症细胞醚联磷酯PAF受体银杏内酯血小板异常聚集和血栓形成特异性抑制(细胞膜)ADP
5、途径TXA2途径部分抑制(细胞膜)(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刺激注:PAF:血小板活化因子ADP:二磷酸腺苷TXA2:血栓素A2[2]卢忠朋(广西中医学院药学院),银杏叶提取物药理作用的生理基础及其临床应用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4卷第4期银杏总内酯可抑制不同时间点由PAF诱导剂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降低最大聚集率[3];[3]龚晓健,等,(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生理学教研室)银杏总内酯抗血小板聚集与抗血栓作用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6Jul;11(7):822-825□拮抗血小板活性因子(PAF)□减少血栓形成
6、1银杏总内酯高、中剂量组均有明显抑制血栓形成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3][3]龚晓健,等,(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生理学教研室)银杏总内酯抗血小板聚集与抗血栓作用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6Jul;11(7):822-825□拮抗血小板活性因子(PAF)□减少血栓形成1缺血性心脏病在治疗上,早期成功恢复心肌再灌注是改善临床转归的最有效方法[4,5,6]。□清除自由基□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2在正常生理心肌细胞内:生成自由基降解抗氧化物质及时清除达动态平衡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线粒体单
7、电子还原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增多儿茶酚胺自氧化增强细胞内钙超载自由基抗氧化酶类活性诱发链式脂质过氧化反应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酸损伤心肌细胞坏死凋亡CEB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CEB作用示意图[4]郭健,等,氧自由基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国心血管杂志2008年10月第13卷第5期[5]潘洪平银杏叶制剂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中国中药杂志2005年1月第30卷第2期[6]万英,罗朝淑综述,李著华审校银杏叶提取物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5;27(3)清除□滴丸剂型——更有效3比较项目银杏酮酯滴丸银杏片剂/胶囊银杏叶颗粒
8、酮酯含量20%8%4%单次服用量0.2g0.5g1.0g崩解时限8.5±2.3min24.3±6.2min服用方法口服或舌下含服口服口服银杏酮酯滴丸与银杏酮酯的其它剂型比较[7][7]银杏酮酯滴丸发明专利,知识产权出版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