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巴蜀方言词源举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3年2期 胡继明:巴蜀方言词源举隅75巴蜀方言词源举隅胡继明(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万州 404000)摘要:巴蜀方言词语的来源主要表现在继承古语词、保存古方言词、创新方言词三个方面。它们充分体现了语言发展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规律以及方言间的相互影响性,也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的语言是全社会成员共同创造的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关键词:巴蜀方言;词源中图分类号:H1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51-1630/Z(2003)02-75-(04) 巴蜀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补》:“毕沅曰:
2、今本作榻登,施大床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曰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尤其是词汇上保留着一些特殊的方言词。床也。据《后汉书》注引改《一切经音义》引作羽毛登毛。施之大它们的来源主要表现在继承古语词、保存古方言词、创新方言床前,小榻之上,所以登床也。据《后汉书》注引改《一切经曰词三个方面。音义》引作羽毛登毛。施之大床前;小榻上,所以登上床者,因曰曰一、继承古语词羽毛登毛以名焉。案:羽毛登毛,亦《说文新附》字。成蓉镜曰:《御曰曰巴蜀方言有不少词是从汉语古语词继承下来的,这些词语览》七百八引《通俗文》瞿毛叟毛细者谓之羽毛登毛,名羽毛登毛者,施见诸古代典籍,它们是古代汉语在某一时期的
3、反映,今天的汉大床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而上床也。王启原曰:榻登之物,曰曰语普通话和许多方言都没有沿用,但在巴蜀方言口语中仍然很缘榻以登而名,故《说文》无羽毛登毛字。然成国之前已有作羽活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毛登毛者,如成所引服虔《通俗文》是也。《东观汉记》:景丹率(一)保留本义。即许多巴蜀方言词至今仍然保留着汉语词众至广阿,光武出城外下马,坐曰羽毛登毛上设酒肉。班固《与弟汇本来的或最初的意义。例如:曰曰书》:月羽毛登毛,大小相杂,但细好而已。皆在成国前,羽毛登毛以411、诖(guai)《说文》:“诖,误也。”段玉裁注:“谓有所毛为之,故制字从毛也。”《广韵·登
4、韵》:“凳,床凳。出《字牵挂而然也。”《史记·吴王濞传》:“汉有贼臣⋯⋯诖乱天下,欲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床凳子”一条说:“床凳之危社稷。”《汉书·文帝纪》:“济北王背德反上,诖误吏民,为大凳,晋时已有此器。”推测起来,开始时凳是用来登踏的,后来逆。”颜师古注:“诖,亦误也。”宋尹洙《皇雅十篇·天监》:加高又成为坐具。今作榻凳。巴蜀地区保留了这一坐具,如那“彼寇诖民,吾勇其百。”“诖”的本义为错误,搞坏。巴蜀方言家的榻凳做得很精美。且巴蜀地区“跪榻凳”成了“妻管严”保留着这一意义。如①糟了,我把话说诖了,肯定得罪王大叔的代称。如①你老婆很生气,你今天回
5、去肯定要跪榻凳。②他了。②你交给我的事情,被我办诖了。老婆凶得很,动不动就叫他跪榻凳。21552、目反(fan)《说文》:“目反,多白眼也。”《广韵·删韵》:“目4、诳(kuang)《说文·言部》:“诳,欺也。从言,狂声。”反,目多白貌。”《字汇·目部》:“ ,眼多白,亦白眼也。”清范《玉篇》:“诳,狂惑也。”《国语·晋语二》:“民疾其态,天又诳寅《越谚》卷中:“目反,眼睛目反白。”“目反”本义为“翻白眼”。之。”《韩非子·和氏》:“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礼记·曲今巴蜀方言保留了这一意义。如①给他说了半天,他一点都不礼上》:“幼子常视毋诳。”郑玄注:“以正教
6、之无诳欺。”干宝来气,只是目反起眼睛把我望倒。②娃儿发高烧,眼睛一目反一目反《收神记》:“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的,吓人得很。“诳”的本义为欺骗。巴蜀方言保留了这一意义,并把骗子叫做212133、榻凳(tadeng)刘熙《释名》卷六《释床帐》:“榻“诳客”、“诳二客”、“诳子”。如①这事是不是真的,你莫诳我登,施之承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王先谦《释名疏证哟。②他是一个诳客,莫把钱借给他。③他是我们村有名的诳收稿日期:2002—09—16作者简介:胡继明(1963—)男,重庆忠县人,文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
7、言学的教学研究。76宜宾学院学报 2003年3月二客,你莫和他打交道。如:那人流得很,对姑娘喜欢动手动脚。412135、氵弭(min)《说文》:“氵弭,饮也。从水,弭声。”徐铠系5、坌(ben)《广韵》:“坌,尘也。亦作玢。”《说文》:传作“饮歃也。”《广雅·释诂》:“氵弭,饮也。”王念孙《广雅疏“玢,尘也。”坌本义为尘土,引申为粘集、粘糊。《左传·昭公证》:“《说文》:氵弭,饮歃也。’杜子春注《小宗伯》读为泯,今二十五年》:“季后阝之鸡斗,季氏介其鸡。”孔颖达疏引贾逵:俗语犹谓尝酒为泯矣。”“氵弭”的本义为“饮”。此词
8、此义在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