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208989
大小:2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27
《浅谈教改下的我的语文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教改下的我的语文教学枞阳县光裕初级中学胡云海现今《语文课程标准》取代传统的教学大纲,此举给沉闷乏味的中学语文教坛吹来了一股清凉的风。在教材进行大刀阔斧的增删修改后,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也应时而生。因为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合作意识,所以,作为教育者就要为社会培养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才。社会驱动了教改的大潮,而我们老师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涌入这股浪潮。只有吸取教改的新做法,并纳入自己的教学风格之中,方能立身于教改的风尖浪口之上,从容进退,这些都是值得每个教育者思索探讨的问题。现就我的做法来谈谈,权且作引玉之砖。一、转变观念,迎难而上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
2、师在教学中尝试新的教法,必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让理论指导实践。可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已在每个教者心中形成定势,说放弃取舍谈何容易?更何况自己常用的教法在历次学生考查验收中屡用不爽!可是,时代的召唤,社会需要新型人才,因此要求每个教者要打破常规,绕过定势,转变观念,迎难而上。首先,改变过去师问生答、师报生记、师传生受的传统做法,而是给学生一个学习空间,让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在教授《中国石拱桥》6一文时教者不能囿于书上的两个范例,也不能自我包办,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石拱桥情况,而是鼓励学生在课前收集石拱桥信息,如拱桥的理论知识,一些难得一见的石拱桥画面、文字介绍,
3、如此等等。教育学生不能一古脑地收集,还应进行筛选,筛选提取信息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索课文的过程,加深了对文章的领悟。其次,改变过去老师动辄呵斥甚至打骂学生的陋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也许有人坚信严师出高徒,可这“严”是“严格要求”之意,并不等同于打骂,打骂非良策,往往还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我原先对那些违纪同学,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在屡教不改的情形下偶尔也揪揪耳朵,打个爆栗,同时这也是家长们所赞同的,他们也望教师打他的孩子,认为这是负责任,只要不是大打出手便可。但这些都是严重违反“以人为本”的原则。冰心老人曾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里折射出的是她“爱的哲学
4、”,而教师更应是每个学生的爱心大使,现在我对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常常举起手又放下,骂他话到嘴边又咽回去,取而代之的是柔柔的爱抚、和风细雨的劝慰、不厌其烦地谈话来解决,种种做法保护了学生脆弱的自尊心。二、立足课堂,寻求突破课堂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成功地驾驭课堂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可是长期一贯的做法是教师站在三尺讲坛之上(这是一块神圣的领地),传授书上的经典以及自己总结的经验,学生在静静地坐着,干本分的事,倾听教师的讲解,在书上圈圈点点,仔细地做笔记。老师倒也经常提问,可追求的一呼百应的效果。盲目追随必然导致学生创造力全失,唐代韩愈也告诫后人“行成于思毁于随
5、”。因此,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每个教师的唯一选择。第一,变学生被动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6学者先要会疑”,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会设疑、质疑,学会探究、发现。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是泛泛而问,而应是紧扣课文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如在学习郑振铎《猫》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提问:1、作者在文中写了自己三次养猫的经历为何重点写第三只猫,这告诉我们什么?2、文章的主题是写“猫”还是写“我”?这样的问题提得好,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的掌握。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如让他们自由散读,不必追求齐读的气势,思考时
6、运用不同的方法,答案不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对有独立见解的学生要大加赞扬。第二,在课堂中要重视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和学生间的合作。可以分组合作探讨,前面同学一转身便和后面同学结成一组,同组同学每个人都有提问的机会,大家一起交流互动。如一个同学朗读文段,其余同学听后点评,点评的过程既是自查,也是提高。再如上《春》一文时有同学问到文章结构,研讨之后不难发现分为“盼春、绘春、赞春”,心中悟出方为真知。有时上课可以更大胆、更放开,如上《孔乙已》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团团围坐,中间突出一个小舞台,让有表演天赋的同学上去试演文中的角色,特别是孔乙已的衣着、神态、语言的表演应到位,同学们
7、在笑声中悟出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制度的害人本质以及冷酷社会的冷漠人情。三、分层指导,因人而教6中国古代学校是私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增加了教学的难度,现代的班级授课制将几十个学生济济一堂,提高了教学效率,可是,由于同学们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智力因素、情感态度的差异决定了学生发展程度的高低,学生良莠不齐,教师按照同一标尺去要求学生,势必导致两级分化的严重,而这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鉴于此,教师必须将学生分层指导,因人施教。首先可按照知识水平将学生分为A、B、C、D四组,制定不同的目标,布置不同的任务,让学有余力的有问题可钻,让学习费力的有事可做。如上《发问的精神》一
8、课时,C、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