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175031
大小:72.01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6-26
《“仁”的思想对培养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仁”的思想对培养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启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曼琳摘要:通过对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的诠释,重新发掘孔子伦理道德修养论的精华,并针对当前大学生种种道德问题,提出了充分利用儒家“仁”的思想特有的精神价值和生命力来培养大学生的仁爱精神的具体对策,即培养仁爱之心,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并指出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关键在于道德情感教育,启发良知自觉。关键词:孔子;仁;大学生;仁爱精神中国儒家的道德思想内容博大,义理宏深,孔子“仁”的思想是儒家伦理规范之核心,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追求和精
2、神境界,也是处理人际关系使之和谐,协调,达到社会和谐、个人幸福的最高道德理想和道德准则。“仁”的思想中包含的积极因素对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养和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价值。一、孔子“仁”的思想解读孔子“仁”的思想,集中体现于《论语》中。在他的阐述中,爱人、孝悌、礼、义、忠、恕、中庸、敬、宽、信、敏、惠、刚、毅、木、讷、勇、温、良、恭、俭、谦、让、诚、利国、利民等都是“仁”的德目或“仁”的表现。因而宋儒曾言“仁”是“诸德之和”,是“全德之称”。不过通观《论语》,“爱人”乃是孔子“仁”的理论基础和第一要义,
3、也是人们在实践“仁”的过程中首要的指导思想和道德要求。(一)“爱人”孔子最早以“爱人”释仁。仁的核心内容是“爱人”。《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即对他人应该同情,关心,帮助和爱护。孔子主张,“爱人”当以“亲亲”为起点,“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即是说从血缘中自然生出来的这种对父母和兄长的爱是仁的基础,也就是说,爱心要以父母兄弟等家庭中人开始,逐步推己及人,由近及远,通过“泛爱众”来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广阔境地。“孝”“悌”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爱,是带
4、有血缘关系的亲情。亲爱父母为“孝”,亲爱兄弟为“悌”。人生而有家,成长在家,对父母、兄弟自然有爱、有情。“孝”“悌”是符合人的天性的爱,是人之常情的爱,是人性的最初表现。“这种真挚的血缘亲情是毋庸置疑地符合道德理性的,它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与依据,所以说它是‘仁之本’。[1]”孔子将“仁”建立在“孝悌”之上,又超越这种血亲情感,它要求把“孝”所包含的亲情之爱扩展和推延到对社会一切人的关爱,“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当人依照这种天然合理的血缘亲情来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
5、就会产生“爱人”之心,这种出自内心深处平和,谦恭,真挚的爱向外不断推广,从爱父兄到爱他人,从爱个体的人到爱群体的人,最终把人拉向社会,形成一种理想和谐的社会关系。然而,与道家“独善其身”不同,儒家追求“兼济天下”,个人的完善在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在于他是否能够按照自己至善的本性去对待他人。于是,仁以“笃亲”始,以“泛爱众”承,最后表现为曾参所概括的“忠恕”之道,即所谓“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论语集注》卷二)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及人之心谓之恕,这是仁者爱人的具体行为模式。“忠”是从正面为别人着想
6、,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则是从反面为别人着想,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忠恕就是推爱己之心以爱人:一方面要以自己的全部爱心来对待他人,成人之美,助人为乐,人能爱人而后能利人;另一方面又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以自身的感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以自身的爱憎好恶去推知他人的爱憎好恶,从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不损人利己。总的说来,忠恕之道要求人们待人如待己,以对待自己的行为方式来对待他人,不将一己之私强加于人。当然,忠恕之道是从人的本性为善这个前提出
7、发的。如果每个人能从善的本性出发,将心比心,推行忠恕之道,人与人就能达到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二)“成人”“仁”既是作为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出,同时又具有社会理想目标的意义。因此孔子“仁”的第二个层面的意义,就是“成人”。理想人格的形成即“成人”,“成人”包括了“求仁”和“行仁”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说“求仁”。求仁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主体道德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依靠主体的理想自觉和在理性自觉基础上的道德自律。“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一个“欲”字说明,“仁”的获得主要取决于自我的内心抉择
8、,我志于仁,我心自仁,只要有这样的精神需求,仁的境界可以随时而至。人要真正“成人”,就要在实践中实现仁德。但是,“求仁”的过程是十分漫长和艰苦的,需要足够的理性精神支撑和自觉的人性修养。“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实现仁德既不靠人,也不靠天,而是靠自己,强调道德自觉。一个人只要有修身的意愿,并且不断地去努力,去追求,就能实现仁的目标。在追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