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今道德状况差异看

从古今道德状况差异看

ID:3917400

大小:133.6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1-25

从古今道德状况差异看_第1页
从古今道德状况差异看_第2页
从古今道德状况差异看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古今道德状况差异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鲫口阜,卿)~f‰crf鼬[mhersi~(N0l,2o叭)·21从古今道德状况差异看“教"与“化"的优劣张之锋(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摘要]当代中国道德水平下降是一十有日共睹的事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j}f(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教亿的丰富历史经验,目前有两方面的先误不容忽视:一是对知识卅层的教缺乏^文精神的熏陶:二是对普通百姓的“化”缺乏寓教亍所、寓教干美、寓教干情的高品位、易播布的文化精品鉴干前者,则难培养出穗孝兼备的社会精英;星干后者,

2、则难“承担起引导民众提高素质的使帝。而要扭转这种状况,就应.i衰认认真真借鉴中国传统社会道穗的“教”与“化的丰富赉螺[美键词】道德:教化{^文精神;离载干乐[文章编号]1oo8—8865(2001)OI—oo21—03[中围分类号]1)648[文献标识码]A中国人的道德现状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热聚起来,而一般都能历两百多年之久。不难想像.点。虽然那些认为“道德沦丧,世风堕落”的见解道德的约束功能在其中起了多么大的作用。也难略显偏激,但国民整体道德素质的低下却是一个不想像,历朝历代的中国人是多么地循规蹈矩,奉公争的事实。人文科学工作者

3、,尤其是伦理学工作者守法:也正因为如此,传统的中国社会才成为举世的使命就是,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行公认的“札义之邦”,中国人的温良恭俭让曾经让之有效的对策。多少异邦人士倾倒。关于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迄今为止伦理学界今天,需要我们反思的是,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大致提出三种观点,即:制度原因、经济原因、文能有那样高的道德素质,当代中国人反而普遍地低化原因下了呢?在这个问题上,也许1_=者见仁,智者见三三种观点的具体论述这里不再一一介绍,基奉智。笔者以为,两方面的失误乃是症结所在:其上均言之有理,可成一家之言但笔者认为,这i一,失误

4、在知识阶层的“教”;其二,失误在庶民种观点的理论视野都H着眼于当代中国,都是从当百姓的“化”。代中国的道德现状本身去寻找原因的。本文则试图孔了主张“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一另辟蹊径,将当代中国的道德状况放到古代中国的思想把“学”和“仕”紧密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历史背景之下,通过对比来获取一些新的看法国家最大的社会资源——政治权的分配,并非取中国从秦代以后的两千多年,国家统安定的决于门第、血统、财富、功勋等因素,而是取决丁时间大约为1700多年,分裂动荡的时间夫约为500学习。所以,中国的社会精英要想实现从谋取功名余年,前者远远

5、长于后者。在1700多年的漫长岁到治平天下的所有的价值渴望,最佳的途径就是从月中,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能够在一个基本平稳的小读书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也。社会状态下安居乐业当然,这种安居乐业的水平凄什么书呢?读“圣贤”书,即强调以德为本的儒实在无法望今日之项背,但恰恰就是在如此落后的家经典。因此,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供孩物质条件下,每一个乇朝几乎不需要什么庞大的官子们启蒙的《字经》、《千字文》、《弟规》、《铭员阶层庞大的司法队伍、庞大的国家机器,就能贤集》等等,这些书都是为了培养一门专业技把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一个国

6、家治理下去并且凝术,而是教人如何按照一定道德标准击做人和为官(收稿日期J2000—12—08[个人简历]张之锋{1971一),男.汉旗,l【f酉省太原市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在读研究牛从事伦理学研究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22一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0∞,丰第1薄)如帅of‰册~olteg~肌mitJr,i~sity(No.1.2001的。且这些书均言倚意贼,极易记诵.颇有理趣。方面。是这种政泊思想教育本身对人格修养即“修所以,古代的蒙童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圣贤的身”就极为淡漠,极不重视;另一方面,即使有一

7、教诲必然化作鞭辟人里的箴诫烂熟于心头。就是些这一粪内容,也每每大而无当,不得要领,与儒说。他们实际上已经完成了所谓的“修身”过程,文化经典教材中那些一语破的、一字千金的格言化成为具备一定价值理念的“君子”。“忠孝仁爱信义了的人生告白相比,简直相去天壤。因此,这样教和平”,就是这种价值理念的核心。正是这种“教”育出来的莘莘学子,固然掌握了一技之长,但是其的成功,使这一知识阶层仕则成为掌握政权的士大道德素养却几乎没有得到严格实在的训导,那种懦夫,不仕或解组归田则成为地方上德高望重的士学教育中凝聚着伦理信条的精语箴言几乎在他们心绅、耆宿或

8、教官、塾师一类人士。不论“居庙堂”,头没有什么系统而牢固的积淀与深切的感悟。由于还是“处江湖”,他们基本上都是当时社会最有权“教的不成功.他们人格中不健全的因素就很难势、最有威望也是最富有的阶层,是被一般民众仰得到及时的清洗,高尚的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