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感染

导管相关感染

ID:39164876

大小:3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6

导管相关感染_第1页
导管相关感染_第2页
导管相关感染_第3页
资源描述:

《导管相关感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指引(2010.9.12修订)一、目的:建立落实留置静脉导管血源性相关感染的预防规范,减少或杜绝留置静脉导管血源性感染的发生。二、指引:1、一般通则:(1)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手卫生原则,避免污染。包括穿刺置管、连接、给药、输液、冲管、更换敷料等操作时。(2)在导管置入前应做好穿刺部位皮肤的准备。(3)在进行穿刺前、置管后、穿刺部位和导管维护时,应使用皮肤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4)穿刺部位盖以无菌敷料,注明置管日期。根据各种留置导管和所有不同敷料的规定更换时间,定期更换敷料。(5)定期检

2、查静脉留置装置,注明留置导管的通畅情况。(6)当出现导管质量问题时应上报管理部门。2、避免微生物污染导管:(1)根据患者的病情、预期治疗周期的长短和药物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静脉留置导管。(2)在急诊留置的外周导管48h内更换。(3)尽早移除不必要的静脉留置导管。(4)依照各种留置导管的可留置时间定期更换导管;按要求更换输液装置和附加装置。(5)当使用多腔导管输注静脉营养液时,应选定一条通路输注。(6)药液配制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避免被微生物污染。不同性质的液体配制按规定的环境洁净标准执行。(7)严格遵守

3、配制药液的有效时间。(8)勿使导管浸入手中,只有将导管及其套管接口处用防水性敷料覆盖后才允许洗澡。(9)敷料必须能维持导管穿刺部位的无菌、密闭环境。(10)根据规定的各种导管维护周期进行维护。(11)更换敷料操作时根据各种导管的维护要求佩戴清洁或无菌手套。3、加强观察,及早发现感染征象:(1)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评估患者发生感染的征象。(2)每次输液前后均应常规检查穿刺部位,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及时报告。(3)每日观察导管皮肤连接处,有无出现硬结或红斑,流脓或出现脓性分泌物,隔着敷料触诊穿刺部位是否存在触痛、压痛

4、,并记录。(4)怀疑发生感染时,立即通知医生评估有无导管相关感染发生。遵医嘱做导管细菌培养。(5)记录置管操作的资料和数据、导管维护内容及穿刺部位检查的结果。三、相关知识点:1、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1)有导管置管史;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红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2)临床上有发热伴(或不伴)寒战,体温>38℃;局部有压痛,无其它原因可解释;(3)临床上除外其它部位的感染;(4)导管尖端培养阳性;(5)拔管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2、导管相关感染的三种类型:导管相关局部感染、隧道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

5、染(CRBSI)。3、培养方法:(1)导管尖端培养方法:拔除导管后,用无菌剪刀取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表面往返滚动10次后将导管压在培养基里,培养出细菌菌落数≥15CFU/平板即为阳性。(2)血培养:在怀疑导管相关性感染时应同时抽取导管血和外周血标本行血培养,如培养分离出相同的致病菌,同时导管血和外周静脉血培养菌落计数≥5:1时可诊断。4、导管感染率的标准计算方法:发生导管感染的患者人数/使用导管总天数×1000‰=每1000个导管日感染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