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14268
大小:346.5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25
《第一章李白以前唐代乐府诗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李白以前唐代乐府诗的发展第一节初盛唐乐府繁荣的原因诗歌发展到了唐代,就象万里长河流入了宽广的河道,境界渐阔,气象日新。在南北朝贵族手里快要枯死了的文人乐府也重新获得了生机,焕发出奕奕的神采,成为五彩纷呈的唐代诗坛的一处诱人的景观。初盛唐的乐府创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仅据郭茂倩所录(乐府诗集》,初盛唐一百四十年间(以钱起为界)涌现出了440首乐府诗,作者达130余人,儿乎占了郭集所录乐府民歌作者的贵。至于盛唐乐府诗的艺术质量,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盛唐其它诗体诸如绝句、七古的风格语言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对中晚唐乐府诗歌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新乐府运动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
2、且郭氏所录并不完备,民间作品的散佚是很明显的事实,而存世的初盛唐作家的乐府诗没有被收人的也很多,如杨炯的(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储光羲有乐府诗二十余首,(乐府诗集)仅收了五首,王昌龄未收入的作品如(荃懊引)、(悲哉行》、(乌栖曲)、《行路难)(胡茄行》等竟达二十多首,占了他存世乐府的一半。李白、杜甫的作品也有很多遗漏,后文将有详细介绍。以上这些现象都表明了初盛唐乐府的繁荣。初盛唐乐府创作的繁荣是建立在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之上。李唐王朝的建立者亲眼目睹了隋朝的搜灭和农民大起义的风暴,得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历史教训,制定出了一系列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政策措施。在经济
3、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在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而科举制的实行,则有利于打破高门大族的权力垄断,为广大寒族士人提供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此外,太宗、武后、玄宗前期都注意减轻刑罚,整顿吏治,纳谏任贤。这一切都为唐王朝的繁荣安定铺平了道路。从高祖到玄宗,唐王朝经历了一百二十多年的安定期,期间虽然发生了几起宫廷斗争,但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并不大。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为唐代文化(包括乐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丰富的物质资料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从事精神生产,这对文化的发展有利。社会的长期安定,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了这种环境,人们
4、才能够对前代的文学成果进行全面的研究、总结和继承。才能2精心结撰优秀作品。对于乐府文学来说,这样的社会环境尤为重要。因为乐府文学不同于其它文学形式的最根本一点即:它是依赖一个包括音乐、舞蹈和早期戏剧的庞大的艺术系统,它要求助于更多的物质资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无疑为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且丰裕的物质财富刺激了全社会的享乐欲求,进一步推动乐府文学的繁荣。在这徉的社会环境下统治者能够致力于文治,讲礼作乐,设立文化机关,满足他们文化和娱乐的需要,如唐玄宗除在太常寺设立别教院,把内教坊移至蓬莱宫侧外,还设立梨园院,亲自演练歌舞,并在长安和洛阳设立左右教坊。据(新唐书·礼乐志》:“唐
5、之盛时,凡乐人、歌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者,皆番工,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这样庞大的娱乐队伍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是不可想象的。富庶安定的社会环境也同样激发民间的娱乐需要,“罗糯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叹卢照邻(长安古意))“游妓皆欲李,行歌尽落梅。玉漏莫相催,金吾不禁夜”〔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这些初唐诗人笔下歌舞繁盛的景象真正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娱乐风气。又《大唐新语》载:“神龙之际,京城望日盛灯景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游戚属及下理工贾,无不夜游,马车骄I'M,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文士皆赋诗一章,以征其事“(转引自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
6、)则用实录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行乐图。这种歌舞竞盛的娱乐风气需要大量的乐府诗歌,从而刺激了它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唐帝国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富庶的国家。生活在这样的国度,士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必然随着发生变化。例如。值得歌烦的赫然国容,培养了士人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盛世的和平繁荣,使他们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乐观浪漫的精神;政治清明,又激发了他们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些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投射到作家的创作中,必然使创作呈现出不同于南北朝的特点。具体到乐府诗歌,就是在风格情调上发生了从绮靡到刚健。从悲苦到昂扬的变化。较之其它诗体,由于古题乐府经常有一题
7、多作现象,这种变化就更加明显。这只要比较一下两首同写边塞的《从军行》,我们就能体会出这种变化。一首是梁元帝所作:“宝剑饰龙渊,长虹画彩旎。山虚和饶管,水净写楼船。连鸡随火度,隧象带烽然。洞庭晚风急,潇湘夜月圆。荀令多文藻,临戎赋雅篇。”一首为杨炯作:“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纲,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元帝所作虽然“洞庭”一联也颇为壮观,但全篇骨力虚馁。杨作则在画面的快速转换中传达出心中的“不平”,尤其尾联更是铿锵有力,表达了对功名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