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126587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5
《古代以仁爱传承慈善公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代以仁爱传承慈善公益博施济众、扶危济困、热心公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民间士绅、百姓都是这种观念的倡导、力行者。中国传统家训中就有极为丰富的公益教化内容。古代的思想家们无不强调仁与爱的统一。 接济族人乡邻 家训作者都把尽自家财力、物力资助贫苦族党乡人视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许汝霖的《德兴堂家订》告诉子孙要俭朴,婚丧祭祀从简,用祝寿、祭祀等省下来的钱,济孤寡、助婚丧、立家塾。杨继盛临终撰家书嘱咐儿子“户族中人有饥寒者,不能葬者,不能嫁娶者,要你量力周济”。在这方面,被宋元明三代皇帝旌表的浙江浦江郑氏家族在其家训
2、《郑氏规范》中规定得更为具体:对族人要多加体恤帮助,缺粮者每月给谷六斗;不能婚嫁者助之;乡邻无家可归者给房屋居住;无子孙的乡邻死亡后,给棺材安葬。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自幼家贫,为官以后生活条件才得改善,但他并未将所得俸银留作自家使用,而是要堂弟分给亲友、乡邻。《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的家信,至今读来仍令人嘘唏不已,赞叹其高风亮节。信中谈及族人吃糠咽菜的贫困生活时写道:“每一念及,真含泪欲落也。汝持俸钱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他并且开列了这些族人及亲友、同学的具体名单,要求堂弟将俸银全部分完:“敦宗族,睦亲姻,念故交,大数既得;其余邻里乡党,相周相恤
3、,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据《清史列传·郑燮传》记载,他这种乐善好施的行为直到晚年都没有改变:“晚年归老躬耕,时往来郡城,诗酒唱和。尝置一囊,储银及果食,遇故人子及乡人之贫者,随所取赠之。” 周济鳏寡孤独 许多家训都特别强调周济鳏寡孤独。《郑氏规范》要家人对“鳏寡孤独果无以自存者,时周给之”。韶山毛氏宗族的《家劝》,用歌诀形式训诫族人“矜怜孤寡”:“天下穷民有四,孤寡最宜周全。儿雏母苦最堪怜,况复加之贫贱。寒则予以旧絮,饥则授之余粮。积些阴德福无边,劝你行些方便。”郑板桥要求幼子应经常将自家的纸笔墨砚,送给众同学。尤其是“每见贫家之子,寡妇
4、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订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天不能即归,辄留饭。”(《郑板桥集·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既帮助别人又不伤对方的自尊,考虑得何其周到!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些开明的家长如清代的蒋伊还在家训中嘱咐家人,丈夫死后,不仅应鼓励寡妇再嫁,而且要给予资助。 传承慈善家训 积极倡导家人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内容在传统家训中也不胜枚举,大到造桥修路、筑堤防洪,小到免费供应茶饭,几乎无不涉及。家训作者们告诫子弟家人对公益事业要积极支持,仗义疏财,出钱出力予以赞助,不因善小而不为。如《袁氏世范》就说“乡人有纠率钱物,以造桥修
5、路及打造渡船者,宜随力助之,不可谓舍财不见获福而不为。”因为桥、路安全,别人受益,自家也同样受益。明代袁黄的《了凡训子书》将“兴建大利”作为积善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求子孙“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郑氏规范》对子孙应从事的公益事业项目制定得极为详细,譬如要子孙当尽力资助修桥补路,“以利行客”;建药店“收贮药材”,以治邻族疾病;自六月到八月,在交通要道设立茶水供应站,招待过往行人;辟一块地设“义冢”,供无地的穷人葬身。 未雨绸缪
6、赈灾 积谷储粮以备荒年赈贫,或者灾荒年月减免租税帮助穷困佃户乡人,是许多家训都详细规定、多加训诲的内容。蒋伊的《蒋氏家训》言“积谷本为防饥,若遇饥荒,须量力助人。不得因歉岁反闭粜以邀重价”;“不得逼迫穷困人债负及穷佃户租税须宽容之,令其陆绩完纳。终于贫不能还者,焚其券。”《许云邨贻谋》中叮嘱家人,要存粮以待歉年帮助乡邻。在丰收谷贱年景,应尽家之财力,多购粮食储存仓中,遇到歉收之年,以较低价格卖出;借给乡邻的粮食,等到丰收年景收回即可,不收利息;如果“邻里岁时馈燕,急难贷恤,必洽欢尽诚”。陈龙正的《家矩》告诫家人要讲究人道,周济穷人,且不可乘凶荒之年
7、抬高粮价,牟取暴利。他告诉子孙,自己与父亲每年青黄不接时,都会减价2/10~3/10,卖出几百担米以帮助饥民,并要他们继承这一传统。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倡议效仿朱熹创立的“社仓之制”。先由自己出钱捐谷20石,在家乡建立社仓,除自家每年增之以外,还动员附近富家捐粮增加储备,以便凶年赈助乡里贫民。这种倡富济贫的做法,大有助于乡里穷苦百姓。 设立义庄济贫 在我国历史上,设立义庄的名人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宋代名臣范仲淹。范仲淹两岁丧父,因家贫无靠,母亲谢氏只得改嫁淄州长山朱氏,他也改为朱姓。范仲淹从小俭朴,力学不倦。他看到朱家兄弟生活奢侈浪费,便常
8、加规劝。朱氏兄弟很是反感,讥讽他说“我们用朱家的钱,关你何事?”范仲淹惊问母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