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江西省鄱阳县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鄱阳二中2018-2019学年度高二年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庄子》承继老子学说,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道家著作。现存世33篇,分为内七篇、外十五篇和杂十一篇。其文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思想奇特,意出尘外,文笔多变,气势壮阔,妙趣横生,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勾勒了逍遥飘逸的人生境界。庄子尤为强调精神的自由,因此《庄子》开篇便是《逍遥游》。他生逢乱世,生活穷困潦倒,却洒脱地鄙弃权势名利,坚拒楚相之职,竭力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在
2、他看来,顺从天道,自然而为,不为物累,方能旷达处世,泰然逍遥。所以《庄子·道遥游》里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游于无穷的境域,便无须依赖外物。然而,世人总有“机心”,心为俗物所羁绊,便难以达到真正的逍遥自由。如《庄子·养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庄子看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的知识和利益,也是一种“机心”,这恰恰是为利益所累。如何能“不物于物”,达到逍遥的境界?庄子提出了“坐忘”“心
3、斋”这样一种返璞归真的人生修行方式,即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消除由生理激起的贪欲,使心境达于空明之境。具体怎样才能返璞归真,庄子又强调,“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即当做到不为人工而毁灭天然,不为世故而毁灭性命,不为贪得而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去。《庄子》强调逍遥游,并非看破红尘,他同样珍视和强调积厚、诚信、忠诚等美好品质,只是尤为强调以自修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正如《庄子·让王》中所强调的:“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作。”回首《庄子》,其所强调的不执着自我,不执念
4、于一时、一事,不耿耿于荣辱得失的开阔境界和旷达胸怀,所强调的审己体察、丰富自身心灵的修行方式,以及抛开成见,消除争论,尊重差异,以不齐为大齐的人生智慧,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保持平和的心态、成就胸怀浩荡达观豁达的人生有指引作用,而且对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的开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和启示。(摘编自孙欣《旷达逍遥,天人合一》,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子》思想奇特,文笔多变,气势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是战国最重要的道家著作。B.“机心”指心为权势名利所绊,用有
5、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的知识和利益也是心存“机心”。C.“心斋”是去除功利之心,消除由生理而激起的贪欲后,达到返璞归真的人生修行方式。D.《庄子》尤为强调审己体察、丰富自身心灵,抛开成见,看破红尘,获得心灵自由。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庄子身逢乱世,穷困潦倒的背景为前提,来论证庄子开篇便是《逍游游》的缘由。B.文章第二段先提出庄子逍遥思想,接着逐层分析论证,最后梳理出返璞归真的方法。C.文章在论证庄子追求自由精神的同时,又兼分析其珍视美好品质的特点,具有辩证意味。D.文章援用《庄子》原句,
6、既阐释了庄子逍遥思想的内涵与意义,又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人只有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消除贪欲,使心境达到空明之境,方能达到“不物于物”。B.我们回首《庄子》,就是为了具备不执念于一时、一事,不耿耿于荣辱得失的修行方式。C.庄子的人生智慧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如果缺失这一智慧,就无法开创事业,成就人生。D.庄子超越当代之人,他的人生智慧对国家事业的开拓、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大数据是继云计
7、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新焦点,是信息产业高速增长的新引擎,将引发各领域生产模式、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以数据为基础,以人工智能为主要驱动力的新型经济形态正在蓬勃发展。我国主要的大数据交易平台分布在中西部和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是国内最早规划并实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地区。中西部地区生态气候条件好,以及稳定的地质条件为信息网络设备提供了较高的“安全系数”。东部地区是
8、我国经济发展高地,科技水平高,市场潜力大,为大数据交易平台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大数据时代,企业的云计算使用需求显著增多。但在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之下,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却远远跟不上市场的发展,无法满足数据交易的需求。这主要体现在,拥有大量数据的主体,如政府、互联网、企业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