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085607
大小:61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24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1).3.1有理数的加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3.1有理数的加法(1)【学习目标】:1、理解有理数加法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会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2、会利用有理数加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新知识点:有理数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教学过程】一、【探索新知】:1、正有理数及0的加法运算,小学已经学过,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
2、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如果,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蓝队的净胜球数为1+(-1)。这里用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那么,怎样计算4+(-2)下面我们一起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例1:某人从一点出发,经过下面两次运动,结果的方向怎样?离开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① 先向东走了5米,再向东走3米,结果怎样?答:向东走了8米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答:表示为(+5)+(+3)=+8我们可以画出示意图。②先向西走了5米,再向西走了3米,结果如何?答:向西走了8米。可以表示为:(-5)+(-3)=-8③
3、 向东走了5米,再向西走了3米,结果呢?答:向东走了2米。可以表示为:(+5)+(-3)=+2④先向西走了5米,再向东走了3米,结果呢?答:向西走了2米。可以表示为:(-5)+(+3)=-2⑤先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结果呢?答:回到原地位置。可以表示为:(+5)+(-5)=0⑥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5米,结果呢?答:仍回到原地位置。可以表示为:(-5)+(+5)=0例2: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向右运动5米记作5m,向左运动5米记作-5m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4米,再向右运动2米,那么两次同向(左/右)运动米。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如图所示:2)如果物
4、体先向左运动4米,再向左运动2米,那么两次同向(左/右)运动米。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如图所示:3)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2米,再向右运动4米,那么两次同向(左/右)运动米。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如图所示:例3、从河岸现在水位线开始,规定上升为正,下降为负: ①上升8cm,再上升6cm,结果怎样?②下降8cm,再下降6cm,结果怎样?③上升6cm,再下降8cm,结果怎样?④下降6cm,再上升8cm,结果怎样?⑤上升8cm,再下降8cm,结果怎样?⑥下降8cm,再上升0cm,结果怎样?答:①上升14cm。[(+8)+(+6)=+14]②下降14cm。(-8)+(-6)=-14]③下降2cm
5、。[(+6)+(-8)=-2]④上升2cm。[(-6)+(+8)=+2]⑤回到原水位线。[(+8)+(-8)=0]⑥在原水位下线下8cm。[(-8)+0=-8]通过以上两组题目,从两个有理数相加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1、归纳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几种情况。2、你能从以上几个算式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的两数相加,取的符号,并把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二、【新知应用】:计算:(自己动动手吧!)(1)(-3)+(-9);(2)(-4.7)+3.9.三、
6、【课堂练习】:1.填空:(口答)(1)(-4)+(-6)=;(2)3+(-8)=;(4)7+(-7)=;(4)(-9)+1=;(5)(-6)+0=;(6)0+(-3)=;2.课本P18第1、2题四、【要点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①同号两数相加,取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两数相加,如果绝对值相等和为0;如果绝对值不等,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是这个数。五、【拓展训练】:1.已知│a│=8,│b│=2;(1)当a、b同号时,求a+b的值;(2)当a、b异号时,求a+b的值。六、【课后作业】:P24第1题七、【板书设计】:1.3
7、.1有理数的加法(1)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的两数相加,取的符号,并把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八、【总结反思】:1.以提问的形式展现新矛盾、新问题,挑起学生好强、好胜的天性,引导学生思路。2.再次以提问的形式,渗透分类的思想,旨在让学生的思维能很好地过度到探索新知的情境之中。3.放手让全体学生感受并探索,从而构建有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