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侦查学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刑事侦查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新中国诞生以前我国警察职能机构的犯罪侦查活动的历史概况我国刑事侦查活动是随着奴隶社会的阶级形成、国家与法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一种阶级对抗行为,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一、奴隶制警察职能机构的侦查活动夏:兼有警察职能的司法官称作“士”或“理”,中央最高司法官则称“大理”。在《尚书》、《国策》、《论语》、《左传》等典籍中,都有关于官吏、士卒“昼夜巡逻”,逮捕破坏社会安宁的“作恶者”的活动记述,对“流氓乞团”的杀人案件要及时审理,“三日”内侦破,“捕获凶犯”以“严明法治”。商:司法官兼有侦查权、拘捕权、审讯权和处罚权。采取了极端残酷的镇压措施,刑罚有“族诛”、“斩戮”、“炮烙”、“剖心”、“流刑”等。族诛 中国古代因一人犯罪而诛灭其亲族的刑罚制度。起源较早,在秦代施行较多。族诛包括夷三族(即父母、兄弟、妻子或父族、母族、妻族)、诛七族(一说上至曾祖下至曾孙)、诛九族(一说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十族(一说宗亲九族外加门人)等。是一种十分残酷的刑罚制度。周:周王是最高司法官,下设司寇专门负责司法工作,兼有侦查权、拘捕权、审讯权、处置权和行刑权。周朝警察办案有一个侦查的阶段,进行必要的调查和勘验。《礼记•月令•孟秋之月》中记载:“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讯犯人重口供,强调“听狱之两辞”,而不轻信“单辞”。主张观察当事人的心理活动,来帮助确定口供的真实性,即所谓“以五听狱讼,求民情”。五听:一是辞听,二是色听,三是气听,四是耳听,五是目听。二、封建制警察职能机构的侦查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加强了对社会治安的治理。十分重视擒拿罪犯,惩罚盗贼、谋叛、污吏的罪行。特别是在“除奸反间”和排除暗探方面,各国诸侯都极为重视。秦:1975年12月,《云梦秦简》中的《封诊式》很像现代的刑事案件现场勘查笔录,记载了案件现场勘查的情况,证明我国在秦朝就已经有了专职的刑事技术人员,并且有了相当成熟的刑事检验技术。当时的刑事侦查和技术工作已同一般的行政系统分开,“求盗”是刑事警察性能的官吏,“令吏”是刑事技术的主管官员,“牢隶臣”是进行技术检验和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汉:把惩治盗贼与侵害官私财物的行为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隋唐:专门制定了有关法规,如唐朝制定了《盗贼律》、《擅兴律》、《斗讼律》、《杂律》、《诈伪律》等,《盗贼律》把“贼”、“盗”作为主要打击对象,加以残酷镇压;《斗讼律》规定严禁斗殴,对斗殴者视情节严重,地位尊卑,予以惩罚。宋:残酷镇压农民革命斗争,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它的斗争策略主要有“严捕贼之令,重捕贼之赏”出现了许多案例记录和分析的著作:赵仝的《疑狱集》以及后来的《续疑狱集》、《内恕录》、《结案式》,郑克的《析狱龟鉴》、桂万荣的《棠阴比事》对侦查破案和刑事技术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检验格目》、《检验正背人形图》对当时的命案检验和侦破杀人案件起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湖南提点刑狱官宋慈编著了《洗冤集录》五卷,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在世界刑事侦查和刑事技术发展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元:在办案中滥施酷刑,轻杀无辜的现象非常普遍。明:仍以审代侦,采用刑讯逼供的审讯方法,而且刑讯的手段发展到了极其野蛮残酷的程度。清:不仅继承了明朝警察职能机构的手段,而且提出所谓“弭盗安民,乃为治之首务”,把镇压“盗贼”提到首要政治任务的高度。不仅严惩,而且还要在面部(满人则在臂部)刺上“强盗”、“窃贼”、“抢劫”等字样。这样做的目的是“差役易于侦缉”。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警察职能活动反动腐朽的清政府,看到帝国主义租界内的警察,是维护反动统治、压迫人民的有效工具,便积极仿效举办。从光绪24年开始建警,到宣统3年清朝崩溃,先后建警13年,但进展迟缓,收效甚微。北洋政府的侦查侦缉活动,主要是侦查革命党和人民的革命活动,缉捕革命党人、进步人士和革命人士,以及侦破一些重大刑事案件。侦缉执行任务时,多穿便衣,所以又称为便衣警察。国民党政府的警察,种类很多。担负“犯罪”案件侦查的,主要是司法警察。国民党政府还制定了一套法西斯侦查“理论”,就是或从有罪方面侦查,或从无罪方面侦查,全以反动侦查机关的意志而定。 第二节刑事侦查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次用“刑事侦查学”这一术语的,是奥地利地方检察官,后来的大学教授汉斯•格罗斯(1847-1918)。他于1892年出版了《检察官手册》一书,后又译为《犯罪侦查》。他在书中将他的前辈们和他自己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中所用的技术、策略手段和方法,加以综合和系统化,主要汇集了一些能应用于侦查工作的自然科学资料。格罗斯不是第一个注意到用科学分析方法进行侦查工作的人,但却是头一个提出这种侦查方法体系的人。因此,人们一般都将他视为资产阶级刑事侦查学的创始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法、日、俄、美等国都在本国司法实践的基础上,相继确立了各具特色的刑事侦查学体系。20世纪初,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政府相继对警察机构作了彻底的改组,并用刑事侦查学的成果来武装它。20世纪初,法国著名学者艾罗卡尔在总结了法国警察部门与犯罪斗争的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编纂了6卷巨著《犯罪侦查学教程》。日本犯罪侦查学专家南波查三郎出版的《犯罪侦查法》在引用心理学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1935年前苏联学者安•杨•维辛斯基主编的高等法律院校应用的第一部《犯罪侦察学》教材出版。从七十年代开始,犯罪侦查数学化和控制论的问题得到广泛的重视。第三节我国社会主义刑事侦查学的发展概况一、刑事侦查学的萌芽时期建国前后至五十年代初期(1949-1953)。1949年10月15日,第一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召开,罗瑞卿在会上强调公安工作要密切配合全国的解放战争,加强反特斗争。1950年8月5日,公安部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侦查工作会议。这个时期刑事侦查学基本上是解放区侦查工作经验的总结,批判的吸收了日、伪的有关专业资料,刑侦与政保、技术、治安工作等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刑事侦查学教材尚未形成科学体系。二、刑事侦查学的初创时期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期(1954-1965)。1953年1月4日,罗瑞卿部长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将干训班形式的中央公安干部学校改建为调训全国公安系统中级领导骨干的综合性公安保卫专业学校的报告。经党中央和毛主席批准,将原中央公安干校改为中央人民公安学院(罗瑞卿兼任院长)。1958年六大行政区相继撤销,8月,中央公安部决定将设立在沈阳的原东北公安干校改为公安部第一民警干校,12月,有决定将原大区分别在上海、西安、重庆、武汉等地设立的公安干校改为中央人民公安学院分院。从此,全国公安教学和研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具有独立体系和内容的刑事侦查工作教材也相继产生和形成。特点:总结我国建国初期的刑事侦查工作经验,使之逐步系统化、理论化;学习苏联的犯罪侦查工作经验,借鉴苏联的犯罪对策学理论;刑事侦查工作专业教材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刑事侦查学已具雏形。三、刑事侦查学的停滞时期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中期(1966-1977)。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的大跃进,也同样的冲击了公安工作,1959年反右斗争全面展开,9月罗瑞卿同志离开公安部,谢富治开始主持公安部工作。后来,谢富治等人开始推行极“左”路线,公安工作开始削弱。1965年2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刑事侦查工作会议,错误地取消了某些刑侦专业工作,把专业工作与群众路线对立起来,特别是“十年内乱”期间,“四人帮”砸烂公检法、公安院校、民警学校停办,刑事侦查教学和研究工作完全停止。四、刑事侦查学的重建和空前发展时期七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1978-1994)。1978年公安学院和政法干校合并的中央政法干校恢复开办,1979年公安部委托西南政法学院开办刑侦专业,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培养公安刑侦专业本科大学生。1981年,公安部在沈阳民警干校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这是公安部第一所部属的开始刑事侦查专业的正规大学。从1983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西南政法学院先后开始招收刑事侦查学硕士研究生。1984年2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成立。1984年6月,北京市法学会刑事侦查学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刑事侦查学学术研究组织。1979年9月,公安部三局写出《刑事侦察学》,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本成体系的刑事侦察学专著。特点: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刑事犯罪和刑事侦查活动的规律、特点;刑事侦查学理论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各种刑事侦查学教材、专著如雨后春笋;刑事侦查学已基本上形成理论体系。第二章刑事侦查学的对象和体系第一节刑事侦查学的对象 刑事侦查学是以侦查机关在同犯罪做斗争中所采用的各种侦查措施、技术手段和策略方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简而言之,刑事侦查学是一门研究侦查犯罪的措施、手段和方法的专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由刑事技术手段、侦查措施和侦查方法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构成的。一、刑事技术手段所谓刑事技术手段,是指为了发现、提取、固定、检验物证和防范控制犯罪而采取的各种科学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刑事照相、痕迹检验、枪弹检验、文书检验、笔迹鉴定、指纹鉴定、物证化验、外貌识别和人像鉴定,以及指纹档案管理和犯罪防范技术,等等。二、侦查措施所谓侦查措施,是指侦查机关对犯罪案件实施侦查所采取的各种策略方法。是侦查部门在同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中,依据法律法规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实施侦查活动达到侦查目的所必须借助的专门工具和手段。分类:①广义:包括发现收集犯罪证据的措施和检验鉴定犯罪证据的措施。②狭义:发现收集犯罪证据的措施。根据侦查活动实施的过程、方式、规模、动机、机密程度,以及对侦查对象的控制形式等来划分(6类):⑴常规措施:现场勘查、专案侦查、摸底排队、查访询问、物证识别、侦查实验、公开辨认、公开搜查和侦查讯问等方法。①使用率高。②收集证据的直接性较强,准确性高。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⑵重大措施:针对某一时期或某一类犯罪活动的突出问题所采取的涉及范围较广的打击犯罪的斗争方式。并案侦查、专项斗争、破案战役、办案协作。①打击对象的重点明确;②阶段性强;③涉及范围广泛。⑶紧急措施:侦查部门针对那些必须在既定时间内查获案件线索、犯罪证据和捕获犯罪嫌疑人的刑事案件所采取的战机性强的行动措施。通缉通报、追缉堵截、解救人质、控制赃物和警犬追踪搜索。时间紧迫,时机性强。⑷秘密措施(含技侦手段):侦查部门在绝对不被犯罪嫌疑人或有关其他人员察觉的情况下,发现搜集犯罪证据,打击犯罪活动的隐蔽性侦查措施。刑事秘密力量、内线侦查、秘密辨认、秘密逮捕和外线侦查等。特点:①组织设计的周密性。②高度隐蔽性。③实施对象的特殊性。④所获材料的非直接证据作用。技侦手段,是国家侦查机关利用特定的科学技术手段,秘密控制、监视与犯罪有关的人或发现、获取与犯罪有关的信息资料和痕迹物品,从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秘密侦查措施。监视窥视、邮政检验、密搜密取和密拍密录。⑸强制措施: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依据法律对有关的人身实行强制性。⑹防范措施:侦查部门为及时发现、制止、控制和打击犯罪,以及预防刑事案件的发生和紧密配合侦查破案工作而采取的主动进攻的侦查措施。控制阵地(包括特种行业控制)、刑嫌调查控制、联防堵卡、巡逻盘查和技术预防。①主动性强。②获取犯罪信息的途径较为广阔。③功能具有综合性,集打、控、防、建于一体。三、侦查方法所谓侦查方法,是指各项侦查措施和技术手段在侦查破案中的综合运用。包括侦查破案的一般方法和侦破各类案件的具体方法。侦查破案的一般方法,是指侦查机关侦破各类犯罪案件所采取的侦查步骤和一般的策略方法,诸如有关立案、制定侦查计划、发现和审查犯罪嫌疑线索、搜集证据以及破案和结束侦查等整个侦查活动的程序和策略方法。侦查破案的具体方法,是指根据各种不同种类犯罪的特点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策略方法。如杀人案件的侦查方法、抢劫案件的侦查方法、盗窃案件的侦查方法,等等。在侦查实践中,侦查措施、刑事技术手段和侦查方法三者是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的。第二节刑事侦查学的体系刑事侦查学的体系包括刑事侦查学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两种含义。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课程体系是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但是学科体系的范围要比课程体系广泛的多,它包括各个分支学科。课程体系的范围比较窄,仅限于学科的某一部分内容,但其结构要比学科体系严谨。刑事侦查学的学科体系是由各分支学科构成的。它能够反映本学科的当前水平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刑事侦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又可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大部分。刑事侦查学的基础理论部分的分支学科主要包括:刑事侦查原理,刑事侦查学总论,刑事侦查心理学等等。刑事侦查学应用理论又分为刑事侦查策略方法与刑事科学技术两个部分。刑事侦查策略方法部分的分支学科主要包括:刑事侦查学,现场勘查学,预审学,杀人罪的侦查方法,盗窃罪的侦查方法,经济犯罪的侦查方法等等。刑事科学技术,又称刑事鉴定学,其下属分支学科主要有:物证检验学,痕迹学,指纹学,枪弹痕迹学,工具痕迹学,足迹学,断离痕迹学,文书检验学,笔迹学,司法化学,司法会计学,法医学,司法精神病学,等等。 刑事侦查原理基础理论刑事侦查学总论刑事侦查心理学现场勘查学刑学科体系……预审学事刑事侦查策略方法各种案件的侦查方法侦应用理论……查物证检查学学痕迹学体课程体系刑事科学技术法医学系笔迹学司法会计学第三节刑事侦查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刑事侦查学是法学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法学边缘科学,属于边缘法学。刑事侦查学作为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产物,与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证据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而且涉及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许多门类。一刑事侦查学与刑法学的关系刑法学所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关于犯罪与刑罚问题,刑法学的任务,简言之,就是研究如何运用刑罚的方法同犯罪作斗争的问题。刑事侦查学并不直接研究犯罪与刑罚问题,而是专门研究如何开展侦查活动,及时、准确地揭露犯罪和查获罪犯。但是,刑事侦查学在制定和运用侦查策略和方法时,必须是以某种行为构成犯罪为前提的;另一方面,刑法所规定的目的和任务也需要通过一系列侦查活动来实现。由此可见,刑事侦查学所研究的侦查策略和方法是实现刑法规范的重要工具,而刑法学所研究的犯罪与刑罚问题,则是制定刑事侦查策略方法的法律依据。二刑事侦查学与刑事诉讼法学的关系我国刑事诉讼法是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遵守的原则、制度和程序,以及公安、检察、法院三机关的关系和诉讼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侦查机关为了准确地查明犯罪事实和查获犯罪人,在侦查破案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进行活动。但是,侦查工作所包括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刑事诉讼法作为一门程序法,它只规定进行侦查活动的程序、规则、制度,并不具体规定进行侦查活动应采取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技术手段。三刑事侦查学与犯罪学的关系犯罪学是研究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的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犯罪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预防、减少以至消灭犯罪的途径。刑事侦查学也是研究犯罪现象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如何运用有效的侦查措施、手段和方法,及时、准确地侦破犯罪案件,抓获犯罪人,以实现保护人民,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的目的。犯罪学的研究成果,诸如犯罪人个性特征,犯罪环境的特点,犯罪动机等等,为刑事侦查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事实材料和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刑事侦查学在研究各类案件侦查方法时所形成的各种典型案例和经验总结等,也为犯罪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四刑事侦查学与证据学的关系证据学是以诉讼证据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有关诉讼证据的法律制度和司法机关运用证据的实践经验。刑事侦查学作为侦查犯罪的科学,其核心问题,是研究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发现、固定、提取和检验证据,以揭露和证实犯罪,查获犯罪人。但是,刑事侦查学和证据学研究诉讼证据的角度是不同的,证据学侧重研究证据的概念、种类、作用及收集、运用证据的法律制度和基本原则;而刑事侦查学则着重研究收集证据的策略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发现,固定、提取和检验痕迹物证,同时,刑事侦查学仅研究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证据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刑事侦查学提供理论依据,而证据学在研究司法机关运用证据的经验时,可以汲取和借鉴刑事侦查学的理论和方法。五刑事侦查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是以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刑事侦查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犯罪心理学把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及其客观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广义犯罪心理学把与犯罪有关的心理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在对犯罪实施侦查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各种不同的人员,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现象,研究这些人的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并且根据这种规律制定影响侦查活动中各种人心理活动的方法,有针对性地优化和强化侦查破案的心理对策,就能够有效地提高侦查破案的能力。六刑事侦查学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在侦查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是形形色色,复杂多样的,涉及到自然科学的所有门类;另外,社会科学中的哲学、逻辑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于研究刑事侦查学也有重要意义。第四节刑事侦查学的研究方法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刑事侦查学最基本的方法。在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刑事侦查学研究时,还应采取以下具体方法: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刑事侦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的各项侦查措施、技术手段和策略方法都是在总结侦查实践的基础上制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刑事侦查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有效,就看它是否正确地反映我国刑事侦查实践经验,并且能否经受住刑事侦查实践的检验。对侦查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切实摸清情况,确定对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科学的回答。二、案例分析方法各种案件的破获为刑事侦查学的研究提供了及其丰富生动的实际资料,通过对大量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归纳综合,就能够从中具体了解犯罪活动的规律特点,总结出侦查破案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是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方法。三、科学实验的方法在侦查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复杂多样的技术性问题,仅凭一般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观察是不可能找到答案的,而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科学实验,以揭示事物本身的各种矛盾及其内在联系,为查明案情提供依据。四、与有关学科相联系的方法研究刑事侦查学决不能孤立地、封闭式的研究,而应当与其他各有关学科联系起来研究,广泛地吸收和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五、比较借鉴的方法刑事侦查学作为我国法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应当以研究我国刑事侦查实践为主,同时,有决不能闭目塞听,对外国和我国历史上的侦查制度及其有关理论和方法采取一概拒绝的态度。第三章刑事侦查的任务和原则第一节刑事侦查的概念一、侦查的定义侦查,是指侦查机关为了收集证据,揭露和证实犯罪,查获犯罪分子,依法进行专门调查和实施强制性措施的活动。侦查是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阶段,通常是从立案后开始进行,到案件事实全部查清,作出起诉、不起诉或撤销案件的决定时终结。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2条规定:“‘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二、侦查与侦察的区别侦查与侦察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法律术语。侦查是刑事诉讼法的专用名词,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侦察一般是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为了发现、揭露和证实犯罪,依据行政主管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而秘密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如跟踪守侯,秘密搜查,秘密取证、窃听等。三、刑事侦查的含义在我国,刑事侦查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广义的,指对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各种犯罪的侦查;一种是狭义的,指对危害国家安全罪以外的其他刑事犯罪的侦查。第二节刑事侦查的任务刑事侦查是同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武器。它的基本任务是:收集证据,查明犯罪事实,查获犯罪嫌疑人,制止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一、收集证据 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它在刑事诉讼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是司法机关正确处理案件的最基本的依据,是刑事侦查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侦查实践中,收集证据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发现证据犯罪事件是已经发生的事实,那些能够证明犯罪事件的事实,经常是零散的,淹没在许多其他事实之中,而且很容易遭到破坏,不易被发现。因此,在侦查破案的过程中,首先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方法和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找到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即发现证据。(二)固定和收取证据要想使被发现的证据能够在刑事诉讼中真正起到证据的作用,还必须把这些事实材料加以固定和收取下来。方法通常有照相、绘图、制作模型、制作各种笔录,以及录音、录像等等。(三)检验和审查证据对于各种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检验证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运用痕迹检验,枪弹检验、物证化验、法医检验、文书检验等刑事技术手段外,对于某些具有证据意义的痕迹物品,还可以聘请有关科学部门的专家进行鉴定。办案人员对各种证据材料必须认真地进行审查判断,以鉴别其真假,查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个证据材料对证明案件事实的实际意义。最后,还应当在综合分析研究证据材料的基础上对案件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二、查明犯罪事实,认定犯罪人实践表明,只有把案件事实查清楚了,才能正确地使用法律,真正做到定性准确,量刑适当,使犯罪分子受到应得到的惩罚,使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所谓犯罪事实,就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动机目的、侵害的对象和所造成的危害后果,以及作案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年龄、精神状态等。三、查获犯罪嫌疑人刑事侦查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对犯罪分子或重大犯罪嫌疑分子适时地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以防止他们逃避侦查、起诉、审判和继续进行犯罪活动。四、制止和预防犯罪通过侦查活动总结刑事犯罪活动的规律特点,发现和堵塞某些地区、部门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健全制度,加强防范工作,教育公民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并作好对违法犯罪人员的监督和帮教工作,制止和减少犯罪的发生。第三节刑事侦查的原则刑事侦查的原则,是指刑事侦查人员进行侦查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刑事侦查活动的正确进行。刑事侦查作为刑事诉讼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此外,还要遵守以下原则:一、依靠群众,实行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三、积极侦查,及时破案。四、正确执行法律,严格依法办案。肇东市“11.18”结伙持枪杀人案1995年11月18日,黑龙江省肇东市18:40分:四站镇派出所接报:李兵被枪杀家中,两名犯罪人又持枪(双筒猎枪和小口径步枪)打死打伤48人,其中32人死亡,16人受伤,有37家受害,肖伟、白臣两家7人全部被打死,还抢劫七七式式手枪一支,北京吉普车一台…..19:10分:上报市局,途中调集120多名警力,20多台车,设卡,到达现场立即了解案情,寻找踪迹。20:40分:两名歹徒在西八里乡杀人。21:10分:到达西八里乡,犯罪分子刚走5分钟-----追----距三站镇1.5公里处栽入沟中-----搜索-----100米枪战。21:40分:冯海被击毙。22:00分:姜明腹部中弹。22:30分:姜明自毙。第四章刑事照相第一节照相机的基础知识一、照相机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1839年至1924年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法国人尼普斯开创了人类摄影术的先河1826年,法国人尼普斯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由两个木箱构成,镶有毛玻璃的后一个木箱,能在包括镜头架的前一个木箱内滑动。1826年的一天,法国人尼普斯花了8个小时的时间,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从尼普斯工作室的窗口拍摄的,左边有一座鸽笼,中央有仓库倾斜的房顶,右边可以看到建筑物的一角。尼普斯称这张照片为“日光绘画”。以后,曝光时间降到了36分钟。到了1840年,曝光时间降至20分钟。1840年9月,巴黎的摄影师为一些小姐拍照,她们被要求一动不动地在阳光下站立20分钟,这种摄影过程真有些可怕。后来,感光材料化学显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曝光时间越来越短。银板照相法是由法国的尼普斯和达盖尔共同发明的。1839年,当银板照相法公布于世时,尼普斯已经去世多年。银板照相法最初使用一块镀银的铜板,把这块铜板放在一个盛碘的盘子上方,碘的蒸汽在铜板表面形成一层碘化银薄膜而成为感光板,最后变成深金色。把遮盖好的底片托上的铜板放入照相机内进行曝光,然后再把铜板放入冲洗箱内,用一杯加热的水银蒸汽这块板。在感光后的碘化银处凝聚水银蒸汽,光越强,凝结得越多,于是在板上逐渐显出像来,把板泡在盐溶液里即可制成永久性的相片。使用银板照相法拍摄的照片,只能洗印一次,除了翻拍和第二次用银板拍照外,它是不能复印的。这种照片极易损坏,也不能用手指去触摸。拍摄的曝光时间需要5分钟或更长。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1841年,33岁的维也纳大学教学教授匹兹伐(JoiefMaxpetz-val)用计算方法设计出了著名的匹兹伐镜头。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利用匹兹伐镜头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二)第二阶段:1925年至1938年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在此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三)第三阶段:1939年之后此阶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胶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光学工业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学玻璃,如镧、钛、镉等玻璃。从而更好地校正了摄影镜头的像差,使镜头向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迅速发展。因而,出现了变焦、徽距、折反射式、广角等多种摄影镜头。镜头单层镀膜得到普遍推广。照相机出现了计数器自动复零、反光镜自动复位、半自动和全自动收缩光圈等结构。照相机的质量、产量开始飞速发展。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这期间,日本的小西六摄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调焦照相机--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机.接着日本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优先式自动曝光照相机--美能达XDG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开创了一台相机具有多种曝光功能的先例。1947年,美国人埃德温·赫伯特·兰德发明了拍立得相机。首批面世的这种相机是拍立得95型(Polaroid95)。拍立得相机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成像原理用的是兰德发明的反转转印法,即在白色片基上涂上一层感光膜充当正片,并使它同曝了光的负片贴在一起,在构成夹层的两种胶片之间加进粘液试剂,正负片的背面均不透光,数秒钟之后,正片就冲洗完毕,可以与负片分离。 1972年,埃德温·赫伯特·兰德又推出了拍立得SX—70型相机。SX—70是一种比以往的同类型相机更加轻巧的小型一次成像照相机,它配有反光取景镜头,并由于电子技术的进步,实现了全部自动化。此外,摄影者可以立即得到一张干净的彩色照片,它可以强光下或黑暗中自动显影,影像很快可显现。这期间,光学传递函数理论进入了光学设计领域,出现了成像质量高,色彩还原好,大孔径,低畸变的摄影镜头。同时,镜头向系列化发展,由焦距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摄远镜头,并有了透视调整、变焦徽距、夜视等摄影镜头。电子技术逐渐深入到照相机内部,多种测光、高精度的电子镜间快门、电子焦平面快门以及易于控制的电子自拍机等都纷纷出现。曝光补偿、存储记忆、多纪录功能、电动上弦卷片、自动调焦等各种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应用,高度自动化、小型、轻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电子式照相机是采用微电子技术的机电一体化自动照相机。它是从1963年美国推出的拍立得100型一步成像照相机上采用电子快门开始的。随后,照相机产品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电子技术逐步深入地应用于该类产品的过程。目前,在高级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上都使用了专用微处理器,中,高档照相机已全部实现了自动曝光。电子技术的应用,使照相机产品的性能日臻完善,从测光,曝光,调焦,卷片倒片,闪光,乃至照相机附件的控制都实现了自动化,产品性能可靠,使用方便。现代照相机的发展已经离不开电子技术,并已成为照相机技术发展的关键所在。日本理光(RICOH)公司于1981年推出世界第一部使用太阳能电池的相机。随后又推出全新设计的第二代太阳能相机XRSOLAR型。这种相机采用全手动控制,由机顶的三块太阳能电池供给测光表电流,而且还会将多余的能量储存于电容器之内,黑暗时仍然可以如常使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新闻摄影记者开始使用电子静止照相机拍摄照片,并把数字图像直接传送到计算机化的出版系统中。随着一种新的数字式电子静止照相机的出现,几乎任何与照片打交道的人都可在几秒钟内把数字图像传送到遥远的地方。日本的奥林帕斯公司生产的VC—1100IIHS型号新相机不仅是首架与NTT系统兼容的相机,而且是首架在移动电话网上既可发送文件也可接受文件的相机。NTT系统可大大节省传输时间和成本,在移动电话网上,30秒钟可传送一帧图像。美国柯达公司开发出一种能同时拍下声音的照相机。使用这种相机拍照后,用一台专门设备,在实验室里把底片上的信息处理进密纹磁盘,再用一个照相CD系统,在一台普通的计算机CD—ROM驱动器运作下,即可在其屏幕上或电视机上再现所摄图片效果。拍摄图片和声音的软片是用传统的银卤化物软片,用通常的方法曝光就能得到图片。在拍摄图片的同时,照相机记录下15秒种拍摄现场的声音,声音是暂存储在照相机里的,以便摄影者认同或更换,一旦确定后,声音信息便由存储器经发光二极管记录在紧跟着图片后的一段空白软片上,对于每个镜头,摄影者可根据需要选择长,短或不要声音背景。经过处理后,软片上的信息加工后送到CD。人们在屏幕上观看图像的同时可听到附加在每幅图片上的声音。二、照相机的结构原理最简单的照相机就是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的针孔照相机:1、一个不透光的盒子;2、在盒子的一面开一个允许光线通过的针孔;3、将一张胶片放在针孔相对的另一面。即使现在最精密复杂的照相机也不过是在简单的针孔照相机基础上"苦心经营"的结果。它们通常包括聚焦光线、控制曝光持续时间和曝光强度、输送胶片等一些机构;但是就其本质来说,仍然像一架针孔照相机,有一个不透光的盒子并允许某些确定的光到达胶片。根据结构上分为机身和镜头两部分,机身主要起记录影像作用,镜头则起对被摄景物成像的作用。根据作用及性能上,照相机可以分为以下七个部分:⑴摄影镜头:⑵取景器:⑶调焦机构:⑷快门:⑸自动控制系统:包括测光系统、自动曝光系统、自动对焦、自动卷片、倒片、自动变焦、自动日期打印、自动闪光灯。⑹卷片、计数、上弦机构:⑺机身:(一)摄影镜头:一、镜头的结构:摄影镜头主要由成像镜组、镜筒、光阑和调节机构组成。(一)标准镜头的结构1、镜组:有多片透镜组成,分成几组。如海鸥DF相机的标准镜头为6片4组,美能达标准镜头为7片5组。2、镜筒:分为外镜筒和内镜筒两部分。3、光圈:又称孔径光阑,起控制参与成像光束孔径的作用,在摄影中影响通光量、景深和成像质量。4、调节机构:用来调节镜头焦点和光圈的装置。 5、联接机构:镜头与机身的联接部分。有固定式、可拆卸式、卡口式和螺纹等方式。6、电子控制部分:实现镜头的自动调焦、自动测距、自动光圈控制等功能。(二)变焦镜头的结构变焦镜头的结构与标准镜头的结构类似,不同的是变焦镜头中镜组是由多个分镜组组成的,在变焦的过程中,各镜组间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二、镜头的光学特性(一)焦距:焦距是指镜头焦点至镜头第二节点之间的距离,是衡量透镜对光线会聚或发散能力的量。镜头的焦距决定了该镜头拍摄的被摄体在胶片上所形成影像的大小。假设以相同的距离面对同一被摄体进行拍摄,那么镜头的焦距越长,则被摄体在胶片上所形成的影像就越大。如图2.33所示,一般情况下焦距越长,镜头筒也越长。成像大小:焦距越大,成像越大。作用距离:焦距越大,作用距离越远。视觉效果:焦距长,则远处景物得到夸张,近处景物被压缩,反之亦然。景深:焦距大,景深小,焦距小,景深大。成像范围:焦距大,成像范围小,焦距小,成像范围大。镜头的焦距决定了胶片给定的画面区域所适合的场景大小.较长的焦距会产生较大的影像.影像越大,适合画面区域的场景部分就越小.正像我们看到的这组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在同一拍摄位置所拍摄的同一场景照片.应当注意,影像的大小与焦距成正比,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焦距加倍.例如,使用50mm镜头在10英尺的距离拍摄被摄体,如果现在换用100mm镜头,则被摄体看去像2倍那么大,如果换用25mm镜头,被摄体则只有一半大小了.(二)视场角是指镜头调焦至无穷远时所能拍摄下的景物的空间角度范围。用2W表示。它受镜头焦距影响,视场角的大小与焦距成反比,焦距越长,视场角越小。三、镜头的种类普通镜头分为定焦镜头和变焦镜头。定焦镜头根据视场角的大小不同分为三类:1、标准镜头:摄影上我们把焦距与所摄底片对角线大致相等的镜头称为标准镜头。普通人眼的视场角约为45度,对于135相机来说,50毫米镜头为标准镜头。其透视效果与人眼睛直接观察一致,画面不变形,适合于大多数场合拍摄,特别适合于中近距离拍摄,其最佳摄影距离为2.5到4米。2、广角镜头:广角镜头是指视场角大于人眼视场角的镜头。(1)准广角镜头:焦距范围在35毫米左右,视场角在60度左右,适合拍是集体像、大场面,现场摄影中的方位摄影和概貌摄影常用准广角镜头;(2)广角镜头:视场角在60度到80度,适合大场面摄影,如风光、体育摄影等;(3)超广角镜头:视场角在90度以上,画面变形严重,照度变化大,适合于抽象摄影,建筑表现摄影;(4)鱼眼镜头:视场角在180度左右,可以拍摄半球面的摄影。广角镜头的摄影特点:可拍摄下广阔的景物空间范围,易于表现被摄景物的全貌和气势。景深大,具有强烈的视觉空间效果,突出前景,压缩后景。3、望远镜头:视场角小于人眼视场角的镜头。(1)中焦镜头:视场角为40度左右,适合人像摄影,特别是室内人像摄影,拍半身像或头像;(2)长焦镜头:视场角约为10度到30度,作用距离远,适合拍摄远距离景物;(3)超长焦镜头:视场角在10度以下,特别适合拍摄不易接近的物体,如体育摄影、动物摄影,也常用于偷拍和抓拍。(4)望远镜头的摄影特点:对表现被摄景物的局部特别有利,放大率大,可使微小物体或物体最富表现力的细微局部充满画面,景深小,易于突出被摄主体,夸张远景,压缩近景,有利于表现远处景物。变焦镜头:有两种变焦方式,一种是推拉式,操作简便,可以边调焦边改变焦距,一环两用,但它有容易“滑” 焦的缺点;一种是旋环式,调焦与变焦分别使用各自的调节环,但焦点一旦固定,不容易滑动。变焦镜头是一种很有魅力的镜头。它的镜头焦距可在较大的幅度内自由调节,这就意味着拍摄者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能够在较大幅度内调节底片的成像比例,也就是说,一只变焦镜头实际上起到了若干只不同焦距的定焦镜头的作用。变焦范围--从变焦范围的角度看,基本种类有:20--35mm左右的广角变焦镜头,35--70mm左右的标准变焦镜头、70--210mm左右的中远变焦镜头,200--400mm左右的远摄变焦镜头等。(二)快门快门的作用:控制成像光线对胶片平面的照射时间即曝光时间;拍摄运动物体时的成像模糊量;可靠的阻拦非曝光用的光能量,使之不致重复曝光或漏光。1、快门的参数:曝光时间:又称快门速度,用字母T表示,国际上一般以一秒为基准,上下成倍增减,圆整后为:2,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B门(直到松开为止)和T门是手控曝光时间。快门主要有两种类型:(1)镜间快门镜间快门由一系列薄钢叶片组成,放置在镜头的单元之间。快门释放按钮触发一根弹簧使叶片在曝光期间开启,然后闭合这种类型的快门又叫做叶片快门。中心快门的优点:闪光同步不受快门速度限制,各速度档均可闪光同步;拍摄运动物体时,影像不变形;快门在镜头之间,受意外破坏影响小。中心快门的缺点:快门速度不高,最高只能达到1/500秒左右;快门效率低,高速曝光时仅为50%;更换镜头方面也比较麻烦。2.焦平面快门焦平面快门位于照相机里,正好在胶片的前面。由于它就在焦点平面,也就是胶片位置的前面,因此而得名.焦平面快门具有如下两个优点: 首先,因为平面快门是装在照相机里面的,而不是装在镜头里,所以其可互换的镜头往往并不是太昂贵。但对于叶片快门来说,快门就是镜头的一部分。而对于焦平面快门,镜头并不包括快门,因此镜头或许不是太昂贵。 其次,焦平面快门能够具有更快的曝光速度,为了了解其中的原因,有必要知道一点焦平面快门的工作原理,焦平面快门的运转有些像一对卷轴式的窗帘。首先,第一副帘拉起,快门打开并允许光线照射胶片。然后,当预定的若干分之一秒结束之后,第二副帘跟随第一副帘运动并阻挡住光线。这就是焦平面快门工作时幕帘越过胶片的速度具有上限的原因。在大多数SLR照相机上,这一限度大约是1/60秒或1/125秒。快门速度的选择(1)1/60秒适于照明条件不太理想,如多云的天气、在阴影处等户外日光下拍摄照片用。对使用小光圈以增大景深来说,该速度是很有用的。在较明亮的现场光照明的场所也使用这档快门速度。使用这档快门速度,相机意外地受到震动而使拍摄失败的情况要比使用1/30秒快门速度时来得少些。适用于单反相机的闪光灯同步。(2)1/125秒户外日光下拍摄照片最好的快门速度。在明亮的照明情况下,使用中等大小的光圈到小光圈能产生很好的景深。使用这档快门速度,能使来自相机本身的微弱震动减到最小。能抓住一些中等速度的动作。如走动着的人,儿童的游戏等。对于手持相机并安装上焦距小于105mm的中焦镜头进行拍摄,该速度具有一定的保险性。这档快门速度被推荐用于某些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用闪光灯拍摄。(3)1/250秒适合抓住一般速度的运动体。例如以中等速度跑动着的人、游泳运动员、自行车运动员、在一定距离外奔跑着的马、检阅活动、奔跑着的小孩、帆船、棒球运动、以中等速度比赛的足球运动员。当你并不需要大景深,而主要是想抓住动作的时候,可以在户外日光照明情况下用这档快门速度,以使相机的震动程度减至最小。适合于手持相机安装上250mm焦距镜头进行拍摄。(4)1/500秒适合抓住运动速度较快的动体。例如中等距离外的运动员、奔跑着的马、跳水运动员、快速骑驶着的自行车运动员、行驶着的轿车或跑动中的篮球运动员。这档快门速度能用来抓住除了最快速度外的所有动体。(三)取景器取景器是用于观察被摄景物和确定景物拍摄范围的装置。 1、视场率视场率是指取景器内看到的景物范围占相机实拍范围的百分比。视场率=(取景范围/实拍范围)×100%2、视场率分类横向视场率和纵向视场率两种,它们是长度之比,两者之积为视场率(范围面积视场率)。不同形式的取景器,视场率不同,根据国家设计标准。单反相机的视场率不小于80%,其它相机的横、纵向视场率均不应小于80%,专业相机的视场率为100%,普通单反相机取景器的视场率在85%左右,平视取景相机的视场率较低,一般在65%。3、视差分类(1)空间视差由于取景光轴与摄影光轴在空间上的不一致产生的视差。该视差的大小与摄影距离有关,摄影距离越小,视差越大,反之亦然。(2)时间视差时间视差是由于取景时刻与摄影时刻不一致产生的视差。时间视差与时刻间隔有关,间隔越大,产生的视差可能越大。4、同轴取景器•取景与摄影共享一个光轴的取景器–单反相机,大型座机等都采用同轴取景器。–同轴取景器存在时间视差,但可以无空间视差。–单反相机的取景器是同轴取景器,其光路如图所示。5、异轴取景器又称旁轴取景器,这种取景器的取景镜头与摄影镜头光轴平行但空间位置不一致,如图所示。u由于这种取景器结构简单,成本低,是中低档相机常用的取景器类型,如普及型的傻瓜机,120双反照相机都采用这种取景器。u异轴取景器存在空间视差,但不存在时间视差。(四)调焦机构调焦是指调节镜头或其中一部分与底片面的相对位置,使被摄物体按拍摄要求正确的成像在胶片面上的过程。调焦机构就是实现调焦过程的装置,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调节装置,一部分是验证装置。1、调焦机构有移动镜头和移动后背两种调节方式,其中移动镜头方式占绝大多数。2、常用的验焦方式由叠影式、影纹式、截影式、微棱镜式。(五)卷片机构将未曝光的胶片正确地安置在片窗上,并把片窗上已曝光的胶片卷收起来。卷片机构组成:主要由卷片扳手(或马达)、传动机构、八牙轮、承片筒、倒片钮、倒片开关等组成。˙过片长度每次输片卷过的胶片长度,它应该等于画幅长度或宽度加上画幅间隔。在135相机中,使用齿孔控制过片的长度,135胶卷两个齿孔间的距离是4.75mm,而每个底片的画幅宽度为36mm,两个画面的画幅间隔为2mm,因此每次需过8个齿,由过片牙轮控制。如果使用八个齿的齿轮,则正好使该齿轮转一周,这样过片齿轮又称为八牙轮。三、照相机的种类1、根据使用对象分专业相机和业余相机专业相机:主要特点:适用范围广、功能稳定、功能齐全。具体如下:1、牢固性、可靠性、耐用性。使用寿命长,普通相机的快门寿命为1-2万次,专业相机达15万次。2、可在恶劣环境下工作,具有防磁场、抗高温、搞低温性能,稳定性好。3、配件齐全,功能全面。能满足不同场合下摄影,专业相机配有多种可换附件。4、可换镜头,可换取景器,可换后背,取景器视场率达100%5、功能强调实用,不强调多,但必须具备视度调节、景深预测、反光镜锁、多重曝光等特殊功能。 6、专业相机自动化程度较高,但应具备各种手动调节,以利于摄影师进行创艺。业余相机:为普通摄影者设计生产的,它具有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携带方便等特点。根据使用对象和使用目的不同它又可为高级机、中档机、普及型相机、傻瓜相机等。2、根据胶片型号散页片大型相机、120型相机、135相机、110相机、126、127相机、一步成像相机、特小型Minox相机(1)、散页片大型相机:使用8*10吋、10*12吋散页片,可拍摄不同尺寸的底片,所用的胶片较厚,反差大,适合于修版,常见的有全景照相机、摇头照相机、新闻相机。(2)、120型相机类型:单反、双反和平视取景三种机型。使用120胶片或220胶片可拍摄60mm×60mm、60mm×45mm、60mm×70mm、60mm×90mm等幅面。(3)、135型相机类型:135单反和平视取景两种机型。使用35mm胶片拍摄36mm×24mm底片。另有135半幅相机则拍摄135相机一半大的24×17.5mm画幅;135全景照相机则拍摄13×36mm的画幅。(4)、110相机使用16mm的110底片,拍摄13mm×17mm底片。(5)、126(26×26mm)、127(24×24mm相机)目前市场上已无法见到。(6)、一步成像相机又称一分钟照相机,该相机将显影、定影过程在出片时同时进行,大约1分钟就能将所拍影像全部显示出。(7)、特小型Minox相机拍摄8×11mm底片,主要用于特殊场合,如间谍、旅游、高科技摄影等场合。3.根据自动化程度(1)、机械相机全部由机械装置组成,所有操作人为控制。(2)、半自动相机带有测光的机械相机,现在也指只带有自动曝光而不具有其它自动功能的照相机。(3)、全自动相机除取景之外的全自动化操作。(4)、傻瓜照相机适于携带的全自动相机和简易相机的统称。4.根据取景方式(1)平视取景照相机取景时,取景光线直接通过取景器进入人眼,观察取景影像不受拍摄限制,无时间视差。(2)单反照相机参与取景光线要经过反光镜反射才进入取景器,成像在聚焦屏上,供人眼观察,它与摄影共用一个镜头,所以在拍摄时,无法看到被摄影像,存在时间视差。5.根据快门方式中心快门照相机快门装在镜头内部的照相机。焦平面快门照相机快门安置在相机焦平面附近的照相机。6.根据用途 一般用途民用照相机,指目前常用的普通照相机。特殊用途:全天候照相机、航空照相机、全景照相机、立体照相机、缩微照相机等。7.根据感光材料1)胶卷照相机使用银盐感光材料,只能记录影像。2)APS照相机(AdvancedPhotoSystem先进摄影系统)使用新型感光材料,可以记录声音和拍摄信息。3)数码照相机:使用CCD(ChargeCoupleDevice电荷耦合元件)图像传感器),用一种高感光度的半导体材料制成,在光线作用下,可将光线作用强度转化成为电荷的积累,再通过模数转换芯片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经过压缩以后由照相机内部的快速闪存储器或内置硬盘卡保存,这样图像就以数字方式被记录下来。第五章拍摄技术拍摄的操作过程1、检查照相机,安装胶卷;2、取景;3、调焦;4、确定光圈系数和快门速度5、曝光。拍摄时,应注意做到“准、平、稳”“准”是指:装片要准确,调焦、测广、曝光要准确,取景要准确。“平”是指:一般应将相机左右端平拍摄,以使地平线在画面中呈水平状态。“稳”是指:手持相机拍摄时,应力求使照相机保持平稳,手不可抖动。曝光时,最好使照相机紧贴面部或胸部两肘紧贴身体,并暂时屏住呼吸,用手指轻轻将快门按钮按到底。第一节取景构图一、构图的概念构图的基本意思是结构、组成、联结和联系。在中国的传统画中称之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摄影构图就是为了揭示主题,达到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所进行的造型处理,是一个思维过程、组织过程和反映过程。构图的特点:1、受到空间的制约它只能反映正在发生的事件。。2、受时间的制约只能反映进入相机镜头内的景物或事件。照相机镜头与景物或事件的空间角度决定了构图的基本效果。3、构图的两次性1)通过拍照时的取景获得构图的基本形式。2)利用制作时的取舍精练造型表现。二、画面的组织结构(一)主体和陪体1、主体,是指照片上用以表达内容的主要对象,是造型结构的中心。摄影画面的组织,首要的任务就是确立对主体的造型表现,其他一切景物的存在与表现都应以突出主体为前提。主体的位置处理有两种基本方法:1)中心式布局就是把主体安排在画面中心附近。特点:空间分布均匀、平稳庄重、格式严谨。 适合表现正面人像、建筑等,由此而派生的横列式布局被广泛用于群体像的拍照。缺点:易导致呆板,尤其是表现复杂的景物和具有一定方向性的主体时显得无能为力2.)偏心式布局偏心式布局,是把主体安排在偏离中心的位置,具有形式活泼、对比强烈、适用范围广等特点。黄金分割构图主体位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附近的构图形式。黄金分割的概念意思是把任意长的一条直线划分为不等的两个部分,较短的部分和较长的部分之比应和较长部分与整个线段之比的比律相等,即a:b=b:(a+b),其比值为0.618,如图所示。3)主体的表现形式①直接突出:即在面积、地位、照明条件等方面使主体占有最强的表现力,以最引人注目的形式呈现在画面上②间接突出:即主体的面积较小,没有清晰真切的细节刻画,而着重于环境气氛烘托演变的表现形式。2、陪体的处理(1)陪体画面中起陪衬、烘托主体作用的景物。(2)作用1)构成情节通过主体与陪体在内容上的联系、说明主体活动的性质。ÿ摄影的情节表现不同于文学作品,是表现情节的典型瞬间,经过观众的想象实现情节的表现。2)平衡画面通过主体与陪体在位置、方向等形式上的联系实现画面的视觉平衡。3)丰富画面形象通过主体与陪体在动态、性质、色调、大小等方面的差异实现画面形象的多样化(3)陪体的处理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削弱主体的表现。陪体所占的地位、面积、色调的轻重、线条的走向等都不能强于主体,不能造成宣宾夺主的局面。陪体还应与主体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内容上、形式上应息息相关,不能产生有之也可,弃之无妨的感觉。(二)前景和背景前景指画面上位于主体前面,并超出一般陪体作用的景物。特点:位于画面的最前方、成象大、概括性强,多以局部表现的方式出现。前景的表现力1、概括地表现季节或环境。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局部表现,交代出人物存在及事件发生的季节或环境。2、加强画面的空间感通过前景与远景景物在大小、影调、色彩等方面的对比,提供想象空间的条件。3、对主体和内容补充说明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前景说明主体的性质,或对主体表达不清的内容加以提示和补充。4、突出主体多用于虚化的前景和框架式的构图。通过前景与主体在形象的地位、影调、完整与残缺、清晰与模糊的对比,实现主体的突出。5、美化构图通过前景的设置使画面形象具有多样化、多层次,改变了视觉效果的单一性,同时也对画面起到了装饰效果。处理前景的一般原则 前景的线条特征不应与边框平行。也不应构成直角。避免居中和上下左右的对称安排。背景的处理背景指画面上主体后面出现的景物。特点景物范围相对较大,表现较为具体。背景的表现形式空白背景也称虚体背景。即没有具体形象而以影调的形式出现的背景。背景的作用1、表现环境和时间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背景可以让人们了解人物或事件所处的环境并产生时间的概念。2、充实主体的刻画通过与主体有着某种联系的背景给人以联想,用以衬托人物的职业,强调性格特征。3、突出主体形象通过背景与主体在形式方面的对比衬托主体形象。4、美化照片构图通过背景的形象和形式上的变化特点产生装饰美化照片构图的效果。三、摄影位置的选择摄影位置,包括摄影方向、摄影高度和摄影距离三个方面。(一)摄影方向摄影方向,是指照相机与被摄体之间在高度、距离、镜头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围绕着被摄体周围的不同拍摄点的改变。由于改变摄影方向所引起的画面结构变化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正面结构、侧面结构、斜侧面结构和背面结构。1、正面结构照相机位于被摄体的正前方时拍摄的画面。造型特点:静态和缺乏方向性的结构,它主要表现被摄体的正面特征,画面呈平行透视效果,可使被摄体的横向和竖向的线条充分显示在画面上。被摄体的立体形状较单薄.画面深度感较也易于呆板。适用范围:表现人物及建筑的对称结构,表现人物的形象和神情。画面容易产生庄重、威严、静穆的气氛。缺点:不利于表现人物或动物的奔跑、行走等运动姿态,在这种角度下的动态线条得不到交代,动物的前后肢重迭,会掩盖形体特征,不符和人们的正常视觉习惯,不利于表现生动活泼的气氛和深度强的景物。2、侧面结构照相机位于被摄体侧面拍摄的画面。造型特点:有利于表现被摄体的侧面特征、人和物的外轮廓、运动的姿态是具有动感和方向性的构图形式。适用范围:剪影式的人物侧面结构、表现动态、表现两个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有利于发挥摄影特有的表现手法——追拍。缺点:和正面结构一样呈平行透视效果,不利于表现深度空间。3、斜侧面结构照相机位于被摄体斜侧面拍摄的画面。造型特点:画面呈成角透视效果,被摄体本身的所有水平线条在画面上变成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并相交于画面左右两边,产生明显的透视效果,引导观众的视线进入画面深处,具有很强的空间感。适用范围:表现运动。尤其是表现人物躯干的各种扭曲变化更容易体现出动态的特征。表现人物动物的各种运动姿态。表现立体。表现空间。 4、背面结构照相机位于被摄体的背面所拍摄的画面.造型特点:以形体刻画为主,整体感强,表现手法含蓄,能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处理得好会收到笔简易繁的效果。(二)摄影高度高度,指照相机与被摄体之间相对高低的位置变化。摄影高度的变化影响地平线在画面中的位置;远近景物的展开程度;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和透视效果。摄影高度有三种基本变化,即平拍、仰拍和俯拍。1、平拍结构照相机与被摄体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镜头光轴与地面平行时拍摄的画面。造型特点:不易产生夸张和变形的效果,画面表现较为规矩、忠实、自然,感觉亲切,易于接受。不利因素:平淡、缺少变化,容易造成地平线平分画面的现象。适用范围:表现上下对称的结构和装饰性的效果2、仰拍结构照相机低于被摄体向上拍摄的画面。造型特点:被摄体透视变化强烈,有利于强调被摄体的高度,能显示雄伟的气魄和夸张的效果。注意的问题避免使用短焦镜头和太近的摄影距离。过分的夸张变形会歪曲形象,让人们无法接受。适用范围表现高大的建筑、英雄人物以及为强调高度的意图。3、俯拍结构照相机高于被摄体向下拍摄的画面。造型特点:形象的高度被压缩,但能使前后景物得到展开,画面深远辽阔,有利于表现阵势和范围。不利因素:大角度的俯拍不利于刻画人物的表情变化,在性格的描写上显得无力。适用范围:表现集会、游行等大场面的景物以及由田野、公路所构成的线条图案。二.摄影距离摄影距离是指照相机与被摄体之间远近的变化。摄影距离的选择决定了画面的景别。景别的变化远景以表现整体气氛为目的的画面。特点:远景是从被摄体的远处拍摄,景物范围广泛,没有明确突出的画面中心。处理的要求:从整体入手,注重大关系、大律动。细枝末节的表现不起实际作用。全景以表现整个被摄体及所出环境为目的的画面。特点:环境表现完整、内容中心明确。要求:注重主体表现的完整性;注重主体与环境的联系。在人像摄影中,全景被定义为全身像。在刑事摄影中,概貌摄影多用全景画面。中景以表现情节和动作性强的局部的画面。特点:环境的表现往往是局部的、象征性的交代。要求:结构中景画面要注重主体与陪体的联系;注重选取富有表现力的动态瞬间;注重环境的典型性。近景以表现神情或质感等细节为目的的画面。特点:充分展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要求:用光显得更加重要,要注重眼神光的运用。特写以表现局部特征为目的的画面特点:将被摄体的某一局部充满画面,用细致入微的刻画揭示对象的性质和特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要求:质感的表现。所谓“远取其形,近取其质”。黑白感光材料第一节感光材料概述一、感光材料的概念 所谓感光材料,原泛指见光能发生变化的物质。这里指在光能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加工处理,能记录和再现景物光学信息的材料,即照相用感光材料黑白感光材料的基本结构(一)黑白全色片1、结构(二)黑白照相纸1.钡地照相纸结构2.组成及作用钡底层成分:硫酸钡与明胶的混合物。作用:(1)防止乳剂层渗入到纸基中。(2)白底可提高反差。纸基成分:由无数细小纤维组成,有间隙。作用:支持体(裁体)。二.感光材料的主要照相性能感光度、反差系数、宽容度、解像力、颗粒度、清晰度、灰雾度、感色性、最大密度前六项较为重要,称“六大性能”,尤其是其中的前三项,是拍照曝光时首先要考虑到的。(一)感光度(S)(lightsensitiveness)1.感光度与其确定的依据:感光度,亦称感光速度,是指感光材料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即感光乳剂对光化学作用的响应能力。感光度与曝光量成反比,即感光度越高,所需曝光量越少。感光度数值,可由感光特性曲线和基本公式求出:S=K/HD其中S为感光度;K为常数;HD为在一定显影条件下,达到一定基准密度D时所需要的曝光量。感光材料的感光度,各国有不同的标准。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德国工业标准感光度(DIN)和美国标准协会感光度(ASA),它们也是国际标准(ISO)感光度的制定基础。2.几个重要的感光度标准(1)德国工业标准感光度(DIN)1971年修订通过的。测定技术参数为曝光光源的色温是5500K;显影的平均斜率为0.62;基准密度点为D0+0.1;常数为1。计算公式为:S=10lgK/HM=10lg1/HM(2)美国标准协会感光度(ASA)于1972年修订通过。测试技术参数常数取0.8;而基准密度点和平均斜率与DIN制基本相同。计算公式为S=0.8/HM(3)中国国家标准感光度(GB)1982年制订通过的。技术参数为取基准密度点为D0+0.1;平均斜率为0.62;常数K=0.8。基本计算公式为S=0.8/HMS0=1+10lg(0.8/HM)感光度的表现形式为GB100/210、GB200/240。(4)国际标准感光度(ISO)国际标准感光度是国际标准协会(InternationalStandardsOrganization)于1974年向世界各国推荐的感光度标准。它是以ASA制和DIN制为基础而制定的。既有算术表示式,相当于美国的ASA制,又有对数表示式,相当于德国的DIN制。它的技术参数采用了ASA的数值,K=0.8,算术值计算公式为S=0.8/HM进口感光材料英文标志的识别(1)种类标志识别Color/Colour彩色B/W/Black-and-White黑白Daylight日光型Tungsten灯光型Negative负片Revensal反转片 ThansparenoY透明正片、幻灯片Slide幻灯片(2)张数识别36E×posure36张20E×posure20张(3)有效期识别processbefore6/19911991年6月以前使用(4)常见胶卷牌号Kodak柯达Agfa阿克发ELford伊尔福Fuji富士Sakura樱花Konica柯尼卡Eastman伊斯曼Fula富拉六、现场摄影刑事案件现场勘查的记录手段:现场笔录、现场绘图、现场摄影、现场摄录像。第一章现场摄影的概念一、现场摄影的概念1、现场现场指案件发生的地点和留有与案件有关的痕迹、物品的一切场所。2、现场分类按案件的性质分:杀人、盗窃、抢劫、强奸、爆炸、纵火、投毒、反动标语传单、交通肇事等现场;按实施犯罪的过程和范围分第一现场、第二现场等;按自然或人为对现场的变动情况分原始现场、变动现场、伪装现场、假案现场。3、现场摄影现场摄影是将案件发生的场所和与案件有关的痕迹、物品,用摄影的方法客观、准确、全面、系统的固定、记录的专门手段。现场摄影具备的设备材料一、照相机应选用坚固耐用,机械性能可靠的照相机。配备广角至中焦的变焦镜头。二、近摄装置近摄用镜头有微距功能的定焦或变焦镜头。近摄接圈和近摄皮腔能与相机匹配,拍照的倍率从1:10~1:1左右。近摄镜选择与镜头匹配、成像清晰、象差小的近摄镜。三、滤光镜密度不同的红、黄、蓝、绿系列滤光镜。还可配备红外、紫外、偏振、色温转换滤光镜。四、三角架升降方便,转动灵活,牢固可靠,便于携带。五、比例尺黑底白刻度、白底黑刻度和彩色比例尺、透明比例尺。比例尺以mm为最小单位,刻度误差不得超过1%。还应备有钢卷尺、皮尺。六、照明设备应备有两只以上的电子闪光灯,闪光指数应在28以上,并配备2m~5m长的同步线或同步感应嚣。还应备有碘钨灯,现场勘查灯,小型聚光灯。 七、附属设备应备有快门线,暗房袋,痕迹物证编号签,简易背景幕,柔光、反光、遮光器具。偏远地区还应备有简易黑白冲洗器具。八、感光材料应备有全色片、盲色片、彩色负片等感光材料。还可准备其它专用感光材料。第二章现场照相的内容第一节现场方位照相一、概念以整个现场和现场周围环境为拍照对象,反映犯罪现场所处的位置及其与周围事物关系的专门照相。二、拍照内容拍照现场所处的位置及现场周围环境。三、拍照对象发案现场的地点。四、作用:反映发案现场所处的位置、方位以及与周围关系,表达现场的外部情况。五、拍照范围:与案件有关的场所、景物。六、拍摄要点1、拍摄现场方位时取景范围要大,拍摄点要高,要尽量显示出现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一些永久性的特殊标志(如商场、车站、桥梁、街名、门牌、路标等)。拍照时,应把现场安排在画面视觉中心,以中、远景表现,突出重点。2、现场方位照相应尽量用一个镜头反映被拍景物。受拍照距离和镜头视场限制时,可采用回转连续拍照法或直线连续拍照法拍照。拍照接片时,画面衔接处应避开现场重点部位,衔接处重叠部位应占整个画面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左右。拍照时各画面的调焦距离应相等,用光、曝光应一致。3、拍摄现场方位主要使用自然光。除必须外,现场方位照相可在白天补拍。如需夜间拍照,可将相机固定后打开快门,用闪光灯进行游动曝光。第二节现场概貌照相一、概念以整个现场和现场中心地段为拍照内容,反映现场的全貌以及现场内容各部分关系的专门照相。二、拍照内容除现场周围环境以外的整个现场状况。三、拍照对象:发案现场。四、作用反映现场内部情景、现场内部的空间、地势、范围、发案全过程在现场上所触及的一切现象和物体。五、注意事项1、对现场的范围、现场内的物品、痕迹物证以及遗留痕迹物证的位置等现场全部状况要完整系统全面反映出来,切忌杂乱无章地盲目乱拍。为此,拍照前应弄清犯罪分子在作案过程中所涉及的范围。2、对于多处现场,需要多组镜头有机编排起来。六、拍摄要点1、拍摄现场概貌应以反映现场的整体状态及其特点为重点。照相取景构图时,应把现场中心或重点部位置于画面显要位置。尽量避免重要场景、物证互相遮挡、重叠。2、拍摄现场概貌一般采用相向拍照法、多向拍照法,也可拍照连接片。运用相向拍照法、多向拍照法拍照时,拍照距离、镜头俯仰角度、用光要保持一致。3、室外现场概貌照相主要使用自然光。必须在逆光条件下拍摄时应加遮光罩,并尽可能给主要部位补光。室内现场光不匀或亮度不足时,应使用闪光灯或灯光照明。需要闪光灯或其它灯光照明时应尽量用反射光照明,直射光照明时应注意配光角度第三节现场重点部位照相 四、拍照对象1、命案现场尸体所在的位置;尸体的姿态;搏斗、行凶、移尸部位;有关痕迹、凶器、衣物的位置;血迹分布的状态等等。2、盗窃现场被破坏和被偷盗的桌、柜;被移动的物品;遗留的犯罪工具、痕迹、物品的位置;犯罪分子进出的路线等等。3、路劫现场抢劫的地点;犯罪分子守候的地点;•搏斗的痕迹;来往的路线;•遗留的脚印、痕迹的位置等等。4、中毒现场•尸体所在的位置;•尸体的姿态;呕吐物;排泄物;•可疑的食物、药物;•装仪器毒物的器皿及部位状况等等。5、火灾现场起火点;引火物;燃烧量严重的部位等等。6、爆炸现场爆炸位置;爆炸对象;爆炸损坏的程度;爆炸抛出物及状况;爆炸残留物及状况等等。五、拍摄要点1、拍摄现场重点部位时应以清楚反映现场重点部位的状况、特点及其与周围痕迹物证的关系为重点,确定拍摄距离和角度,选用标准镜头或中焦镜头,合理安排镜头。2、现场重点部位照相的用光与现场概貌照相的用光一致。第四节现场细目照相一、概念记录现场上发现的与犯罪有关的细小局部状况和各种痕迹、物品,以反映其形状、大小、特征等的专门照相。二、拍照内容具有检验鉴定价值和证据作用的各种痕迹物证。如:尸体、活体上的痕迹;血迹的滴溅状况或喷溅方向;杀人凶器或犯罪工具的形状、标签、破损情况;脚印、手印、文件、附着物等。三、拍照原则:1、要准确地反映遗留在现场上的痕迹物证的位置。(证明是现场遗留的)2、必须保证拍照的影像不变形。(拍照时要三面平行,有变形要校正)3、必须准确地反映被拍物体和特征的花纹大小、粗细、长短等特征。(放比例尺)4、痕迹物证的特征必须保证清晰逼真。四、拍摄要点 1、拍摄现场细目要认真取景构图,合理利用画面。被拍主体应占画面的三分之一以上。如果物体太小时可使用近摄装置进行拍摄。3、拍摄痕迹、损伤时,要反映出痕迹、损伤的形态、特征与所在位置。4、现场上同类型痕迹、物证较多时应当编号,并将号码摄入镜头。5、凡是反映痕迹、物证形态与特征的照片,必须进行测量摄影。拍照时应注意:(1)比例尺一般应放置于画面或特征下方居中部位。(2)比例尺应与被拍物的主要特征在同一水平面上。(3)比例尺应与相机光轴垂直。比例尺上不得有反光。(4)要根据被拍物体颜色和使用的感光片种类选择比例尺种类。深色物体选用黑底白刻度的比例尺。浅色物体选用白底黑刻度的比例尺。全色、盲色负片选用黑白比例尺。彩色负片选用彩色比例尺。使用透射光拍摄透明客体应选用透明比例尺,(5)要根据被拍物体长度来选择比例尺的长度被拍物体长度<5050~150150~500>500比例尺长度≥30≥50≥100≥物体长度50%(6)需照相提取具有检验鉴定价值的重要痕迹时,应加放直角比例尺。拍照步幅时,应在步幅两侧放置贯通画面比例尺。6、现场细目照相的用光应根据被拍对象的形体、表面形态、颜色等,合理选择光源种类、强度和光照角度,以反映表现的主题内容,不能千篇一律。具体用光参照物证摄影的用光。第三章现场摄影的原则要求及拍照方法第一节现场摄影原则一、现场拍摄应当及时、全面、客观、准确。二、现场拍摄所需器材设备平时应准备妥当,接到任务能及时投入现场使用。三、现场拍摄要遵守勘查秩序,服从统一指挥,与其他技术勘检工作协调配合开展。四、现场拍摄人员拍摄前应对拍摄内容和表述方法筹划构思,拍摄时应依照一定步骤和顺序,系统连贯、有条不紊地进行。五、现场拍摄人员要积极主动地对现场所有场景、细目进行全面、细致地拍摄。对一时难以甄别是否与案件有关的痕迹、物品也应按照要求拍摄。六、现场拍摄的画面应主题明确、主体突出。七、现场照相特别是现场概貌照相和现场重点部位照相,应尽量避免将勘查人员和勘查器材、车辆等摄入画面。八、现场照相要以清晰、准确地反映被拍摄景物的主题内容为目的,合理的选择光源种类和光照角度。使用闪光灯、灯光照明时,要防止反光和不良阴影破坏画面主题内容。九、现场拍照前要对被拍摄主体进行测光,对重要场景、物征进行系列曝光,以避免曝光失误。曝光误差倍数不得超过下表规定的范围。十、当相机速度低于1/30秒时要固定相机,必要时使用快门线。十一、拍摄重要物征时要请见证人过目。需提取拍摄的物品要先拍摄固定其原始状况,提取时要办理手续。所提取的物品均应妥善包装、保管,避免损坏、丢失。贵重物品或保密文件必须由专人保管,拍摄后及时送还。十二、当现场物品所在环境、位置影响反映轮廓、形态特征时可先固定其原始状况,然后移至适当背景、光线条件下拍摄。十三、现场勘查结束后,应及时冲洗胶卷,如发现有误及时补拍。 第二节现场照相的实施步骤一、了解案情拍摄人员到达现场后,应与其他勘检人员一同了解案件发生、发现的时间、地点和经过,现场原始状况、变动情况及保护措施,出入现场的人员及原因。二、固定现场在巡视现场的同时或详细勘查开始之前,应迅速准确地对现场概貌状况进行拍照固定。三、现场构思根据现场状况,明确现场拍摄的内容、重点,构思安排画面。四、制定拍照计划当二人以上共同承担现场的拍照任务时,要共同制定拍照计划,统筹安排拍照的先后顺序,分工明确具体任务和责任范围。五、拍照次序(一般说来)1、先拍概貌,后重点部位、细目。2、先拍原始的,后拍移动的。3、先拍容易破坏、容易消失的,后拍不容易破坏、不容易消失的。4、先拍地面,后拍上部。5、先拍急,后拍缓。6、先拍易,后拍难。7、现场方位拍照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六、查漏补缺整个现场拍照完成后,应该检查有无漏拍、错拍以及技术失误。如需对现场全部或部分保留时,应及时向现场指挥人员提出。第三节现场照相的拍照方法一、单向拍照法1、概念镜头从某一个方向对着现场拍照。2、特点只能反映现场某一个侧面情况。3、应用拍照范围不大,比较简单的现场。二、相向拍照法1、概念以相对的方向、相等的距离对被拍物进行拍照的方法。2、特点能反映现场相对的两个方向的情况,应用广泛,方便简单。3、应用:方位、概貌和重点部位照相三、多向拍照法1、概念从几个不同的方向,以相等的距离对被拍物进行拍照的方法。2、特点能反映现场各个方向的现场情况。四、回转连续拍照法1、概念固定拍照机位,水平或垂直方向转动镜头,将被拍客体分段连续拍照成若干个画面,然后在放大照片后进行拼接起来的拍照方法。 2、注意:每个镜头之间要有重叠。3、应用:方位、概貌照相。五、直线连续拍照法1、概念相机象平面与被拍物平面平行、等距,沿着被拍物直线移动并将其分段连续拍照成若干个画面,然后在放大照片后进行拼接起来的拍照方法。2、注意:每个镜头之间要有重叠。3、应用:常用于成趟足迹、车轮痕迹等。六、测量拍照法1、概念将带有标准刻度的比例尺与被拍物一同拍入画面,根据比例尺可以测量出原物及特征大小的拍照方法。2、应用:用于测量计算痕迹的大小等。第四章现场照片制作一、现场照片制作工序。1、检选底片2、制作照片3、照片编排4、照片粘贴5、照片标划6、文字说明二、现场照片制作质量1、画面影像质量(1)不论黑白照片还是彩色照片,均应景仰清晰,曝光适当,密度适宜,反差适中,层次丰富。(2)黑白照片以灰阶调越多越好,但是,为了适应检验鉴定的需要,对图文、翻拍、线条类痕迹、加减层足迹等和利用反差照相方法拍照的痕迹物证,可制作成较强反差的照片。(3)彩色照片还应达到色彩平衡、饱和,还原真实。但为了适应检验鉴定的需要,在不歪曲照片主题内容的前提下,可以增强或减弱某种色彩。2、照片几何形状照片以横幅矩形为主,长宽比应近似5:3或8:5。为适应画面主题内容的需要,也可有竖幅矩形、正方形,但数量不宜过多。3、照片放大倍率照片的放大尺寸,应根据画面内容和编排制卷的需要决定。一般应按下列尺寸制作:(1)属于主要画面的方位、概貌、重点部位照片和直接反映案件性质的重要细目照片,尺寸应为127´203mm(5´8英寸)或89´127mm(3.5´5英寸);(2)属于辅助画面的场景、特写照片,尺寸应为89´127mm(3.5´5英寸)或63´89mm(2.5´3.5英寸)左右;(3)属于从属画面的痕迹物证照片,应按比例尺放大。用于鉴定的照片,指纹放大3倍,掌纹放原大,足迹放大0.5倍,弹底痕迹放大4倍,弹头痕迹放大10倍。其它痕迹物证照片的放大倍率,以清晰反映形象和特征为前提,一般应在63´89mm(2.5´3.5英寸)或89´127mm(3.5´5英寸)左右;(4)连接照片的宽度不应89mm,连接后的长度不应大于305mm。第二节现场照相制卷标准一、案卷构成封面、封二、案情简介、目次、正文(照片部分)1、封面(1)封面内容案卷编号、份号、密级、案卷题名、制作机关、制成时间。(2) 案卷题名内容案件发生地域、案件名称、案卷内容。(3)案件名称应与现场勘查笔录、现场图的案件名称一致,一般应包括被侵害对象及侵害结果。也可使用案件代号、案件性质的名称。(4)封面格式2、封二(1)封二内容现场地点、案件名称、案件性质、发案时间、拍照时间、拍照人、制卷单位、制卷人、审签人、生效标识域、案卷页数、卷内照片张数、案卷份数。(2)封二格式现场地点:案件名称:案件性质:拍照时间:拍照人:制卷单位:制卷人:审签人:年月日本卷共页照片张本卷共份3、案情简介(1)案情简介内容报案时间、案件发生或发现时间、地点,报案人及被害人的姓名、职业、住址、发现的经过情况。(2)案情简介的内容应通俗易懂,简练准确。(3)当刑事案件现场照片与现场勘查笔录组合反映已经勘验的现场时,现场照片卷中可省略案情简介。4、目次(1)段落层次较多的照片卷应编写目次。(2)目次的内容应包括各段落层次的标题和所在页码,标题与页码之间用……连接。例1:第一现场……………………………(4)第二现场……………………………(8)例2:现场情况………………………………(3)尸体衣着………………………………(7)尸体损伤………………………………(10)二、照片1、照片内容(1)在现场拍照的,与案件有关的一切场景和细目照片。(2)从现场上提取痕迹、物证,经过技术处理后拍照的照片。(3)从电视屏幕拍照的现场录相画面的照片。2、组合编排(1)编排前应对洗印好的照片进行筛选审查。①与案件无关或虽与案件有关但画面内容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照片应剔除;②数张照片反映主题内容相同或相近时,应选取其中一张;③照片加工质量与规格尺寸不符合要求的应重新制作(4)编排方法应根据现场情况和照片数量决定。①现场简单,照片数量少,可按方位、概貌、重点部位的顺序,穿插细目照片编排。 ②现场复杂,拍照内容较多,必须详细描述时,可按照片的内容类别层次分层次编排。如无名尸体案件的现场照片,可分为以下层次:现场情况、尸体衣着、尸体损伤与特征、遗留物、附着物等。③现场范围大,涉及处所多,细目内容多的案件现场照片,可按发现犯罪的第一现场、第二现场…划分段落,也可按实施犯罪时侵害目标的先后顺序划分段落进行编排,在每一段落内,可进一步按照片内容分类,划分层次。(5)应把反映案件本质的现场重点部位照片和能够起到揭露证实犯罪作用的痕迹、物证、照片作为编排的重点。需要标引定位的细目照片,要与所在部位、环境的主画面照片相互呼应,不得在案卷中孤立存在。四、粘贴1、粘贴区域(图文区)(1)粘贴照片卡片纸的图文区为220mm´130mm左右。上白边(天头)宽20±2mm,下白边(地脚)宽20±2mm,左右白边(订口和翻口)宽15±2mm。(2)除连接照片与横长照片可占用左右白边或横跨两个片面外,其它照片均应粘贴在图文区。2、版面设计(1)版面设计即要严肃、统一,又要灵活、多样,不宜过分对称呆板。(2)照片排列要疏密适当,不得过分拥挤或松散。图文区内应留有25%-40%的空白区。3、粘贴要求(1)单幅照片应粘贴在图文区中心偏上部位。两幅以上照片应上顶天头下至地角,或左至订口右至翻口(包括文字说明)。(2)画幅尺寸相同或挖的两张(或两张以上)照片在同一页面上横向平列时,照片上下两边应平齐。竖向并列时,左右两边应平齐。(3)照片间距不得小于5mm。(4)照片的文字说明应视片面组合情况附在照片的下方或右侧。(5)现场指纹粘贴时应指尖向上,足迹照片应足尖向上。其他细目照片的定位,应与所属主画面上反映的方向基本一致,不得上下颠倒。五、标引(勾线)1、标引对象凡主画面与若干附属画面组合在同一或相邻片面时,非经标引不能表达主题内容与位置关系的,则应标引。2、标引要求(1)标引线应为连续的单线条,线条宽度不宜0.7mm(2)标引线颜色以红色或黑色为宜,用色种类不得过多(3)标引线应平行于卡片纸的一边。必要时可以用折线,折角应为直角。一条标引线的折角不得超过两处。(4)标引线的线端指向要准确,不得离被标引位置太远。不得把线端画在较小的被标引对象上。(5)当标引线必须通过与线条颜色相同或相近的照片景仰部位时,应改为易于辨别的颜色通过该部位。(6)标引线不得互相交叉。(7)标引要求如图所示。检验摄影----翻拍原样翻拍、突出性翻拍红外线摄影红外线紫外线波段范围红外线电磁波中可见光谱区红光外端的一种看不见的热辐射。红外线的波段范围从780nm开始,直到109nm。红外线的三个区域近红外区(780-1500nm)中红外区(1.5-30um)远红外区(30um以上) 红外线的性质1、物质对红外线的反射和吸收与对可见光的反射和吸收不同,因此红外线与可见光获得影像的影调不同。2、物质对红外线的穿透能力与对可见光的穿透能力不同,因此红外线与可见光获得影像的影调也不同。3、红外线的折射能力比可见光的折射能力小,对于一般光学玻璃镜头来讲,其像距也变长。因此,红外线摄影需要进行二次调焦。4、红外线的散射能力比可见光的散射能力小,能够穿过很厚的气层或云雾而不发生散射现象。所以,红外线摄影可透过空气中的灰雾和薄云,把远山等风景拍得非常清晰,在阴雾天进行现场摄影。5、红外线的光子能量比可见光的光子能量小,对一般物质不能发生光化学作用,对普通卤化银感光材料也不产生感光作用,必须使用光谱增感方法制成的红外线胶片。6、红外线能与物质产生光电效应,利用这种光电效应,可以将不可见的红紫外图像转变成可见的图像。7、红外线的热效应最强借助红外探测仪可显示出皮肤表面上的温度分布红外线的应用显示难读字迹痕迹检验室外现场拍摄远景“夜视仪”等伪彩色加强某些痕迹、字迹的反差显示被掩盖的字迹或照片上影像鉴别物质异同区别活体与非活体鉴别纺织品结构的异同揭示深色布面弹孔周围射击附带痕迹及尸体上的溢血范围紫外线摄影紫外线的波段范围紫外线光谱范围为400-6nm(约为360nm),其短波端与X射线相连。国际照明委员会将紫外光谱分成三个范围:近紫外区400~315nm中紫外区315~280nm远紫外区280~100nm二、物质对紫外线的相互作用1、反射吸收作用普通的玻璃只能透过长波紫外线、吸收中波紫外线、强烈吸收短波紫外线。可用普通照相机镜头进行长波紫外线摄影;用普通照相机镜头进行中波紫外线摄影,透过率较低;普通照相机镜头不能用于短波紫外线摄影。几种物质透过紫外线的能力 材料透过波长普通玻璃320~340nm以上光学玻璃320~380nm以上石英玻璃185nm以上镜头胶300nm以上大气臭氧295nm以上氧气190nm以上纯水170nm以上明胶250nm以上2、折射作用物质对紫外线的折射能力强,其像距也变短。3、光致发光作用发光物体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发射电磁辐射的现象。有许多外界因素可以使物体发光,其中包括电发光、摩擦发光、化学发光、生物发光和光致发光等等。紫外线反射摄影的应用显现消褪字迹、密写字迹、伪造文件、褪色字迹、涂抹字迹、模糊字迹及标记;伪造文件、票证的检验、区别书写材料等。显现各种疑难指纹各种物体上的汗液、油脂、灰尘痕迹、血迹。人体皮肤損伤。显现人体伤痕。暗房技术负片冲洗程序1、准备工作:药液的配制、冲洗用具的准备。2、前浴:洗掉胶卷背面的防光晕层色素,以免其污染显影液;将乳剂膜预先浸润后,避免出现显影不均。3、显影:目的:将不可见的潜影转变为可见的影像。方式:盘显、罐显、深箱显。显影方式1)、盘显特点:节省药液缺点:药液易氧化。药液易污染。温度不易控制。2)、罐显特点:不易氧化、污染。温度易控制。 程序3)、深箱显影在大的深箱中显影。药液选择根据感光片的性能和显影效果的要求选用药液,并注意药液的浓度和用量。定时定温温度控制在18°C~20°C时间根据药液的性能确定4、停显目的:中和感光片上残留的显影液中起显影作用的碱性物质,停止显影。作用:防止显影过度、显影不均,延长定影液的使用寿命。配方:5、定影1)、目的溶解掉未感恍的银盐,从而固定显影所取得的影像。2)、温度控制在16°C~24°C温度低于16°C时,定影速度太慢,不易定透。温度超过24°C时,乳剂膜会膨胀脱落。3)、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时间太短,定不透,以后会出现底片发灰、变色、退色等现象。时间太长有减薄作用。4)、浓度控制在20%~30%左右,过多过少都会降低定影速度。5)、搅动加快定影的速度。6)、用量使用过程中发现混浊、发黄、有气泡、有沉淀等现象,说明定影液不能再使用了。6、水洗目的洗掉大感光片上的可溶性铬盐和硫代硫酸钠(大苏打)。ÿ温度控制在16°C~22°Ct温度太高会使乳剂膜膨胀脱落。t温度太低影响水洗速度。3)、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时间太短水洗不彻底。4)、方式静水冲洗:经常搅动,并换5~6次水,大约5~6分钟换一次水。流动水冲洗:采用冲洗槽冲洗。7、干燥水洗后用棉纱或海棉将水擦掉,挂在清洁、阴凉、通风处进行干燥。急用时吉使用90%的洒精擦拭一下即可。普通摄影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熟悉照相机的使用,掌握拍照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学会景深控制,曝光控制及简单的构图方法,了解基本的摄影用光方法。了解基本的冲洗工艺流程。二、实验原理使用照相机,通过构图、布光、调焦、曝光等一系列技术操作,将景物的影像记录在感光片上。感光片上的感光物质,通过曝光,接受光能量,发生光化学反应,在感光片上形成潜影。将曝光后的感光片经显影、定影等冲洗工艺,使潜影显现并固定下来,成为可见的影像。在印相和放大的过程中,光线通过底片在感光纸上曝光,经过显影等工艺获得与底片影调相反的正像照片。三、实验内容1、拍照前的准备2、取景构图:拍摄方位的变化、拍摄距离的变化、拍摄角度的变化。3、调焦4、曝光5、拍照后的处理6、负片的冲洗7、正片的放大四、实验器材五、实验结果七、痕迹学第一章痕迹学概论第一节痕迹与痕迹检验的概念一、痕迹的概念凡是事物运动所遗留下来的印记或迹象均称为痕迹。在刑事侦查范畴内,根据痕迹所反映的内容不同以及在案件中所解决的问题不同,通常把痕迹分为广义痕迹和狭义痕迹。(一)广义痕迹广义痕迹是指由于作案者的行为引起的与犯罪事件有关的客观环境和物质结构形态的一切变动现象。它不仅包括多种客体留下的反映印象,而且还包括作案现场上物质与物体的增减、位置的移动、结构的破坏、气味和颜色的变化等各种变动。显然,广义痕迹不可能只由痕迹检验学进行研究,有的属于法医学、刑事化验学、文件检验学等学科研究的对象。(二)狭义痕迹狭义痕迹是指与犯罪事件有关的,在客体上形成的根据形态学特征能供同一认定的物质变化形态。它包括外表结构痕迹(形象痕迹)、动作习惯痕迹和整体分离痕迹。(三)痕迹应具备的条件作为痕迹学研究的痕迹必须具备下列一些相关的条件:1、有一定的外部结构形态,如凹凸结构、花纹结构、大小、轮廓。2、这种外部结构形态反映的是某个客体物的外部结构,如手印反映人手指外部皮肤花纹的结构、鞋印反映鞋底花纹的结构等。3、这种外部结构形态能反映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工具的残端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拆卸的零件与机械整体之间的关系等。4、这种外部结构形态能反映客体本身的动作习惯,如人脚印反映人的行走动作习惯特征等。5、这种外部结构形态是痕迹学进行同一认定的依据,即根据这种外部结构形态特征能进行客体的同一认定。如根据手印可以认定留下手印的某人;根据鞋印可以认定留下鞋印的某只鞋;根据弹头、弹壳痕迹的综合鉴定可以认定发射枪支等。(四)痕迹检验的概念人们对痕迹检验这一术语有两种理解:一是与痕迹检验学同义,是研究与犯罪活动有关痕迹的检验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刑事技术学科; 二是指刑事技术人员以解决同一认定为中心,对各类案件的痕迹进行检验,包括对现场痕迹和样迹的发现、提取、保全、储存、分析、鉴定的一项专门技术工作。第三节痕迹的形成与分类一、痕迹的形成(一)外部结构痕迹的形成形成外部结构痕迹必须具备三个基本因素:第一,造痕体;第二,承痕体;第三,作用力。在形成痕迹时,造痕体通过力的作用,将自身的特征反映遗留在承痕体上,从而形成痕迹。(二)动作习惯痕迹的形成动作习惯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一种动力定型。动作习惯的形成是长期运动,反复刺激大脑皮层的结果。动作习惯痕迹则是动力定型在相同条件的刺激下,动作器官自动再现习惯动作,由运动器官本身或通过他物与承痕体接触所形成的种种迹象。动作习惯痕迹的形成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三)整体分离痕迹的形成整体分离痕迹的形成是一个整体物在受到外力或其他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从而分离成若干部分,其分离面或分离线上能反映出整体与部分的分离关系。整体分离痕迹的形成取决于分离方式和被分离物体本身的属性。分离的方式有手工分离、器械分离、化学分离、振动分离和热作用分离等。二、痕迹的分类(一)外表结构痕迹的分类1、按造痕体的类别分类(1)手印(2)足迹(3)牙齿痕迹(4)其他皮肤纹痕(5)工具痕迹(6)枪弹痕迹(7)车轮痕迹(8)纺织品痕迹(9)玻璃痕迹(10)动物痕迹2、按承痕体保留痕迹的状态分类(1)平面痕迹,是指造痕体与承痕体相接触,因增减某种介质而在承痕体表面形成的反映造痕体表面结构特征的痕迹。根据介质的增减情况,又将平面痕迹分为加层痕迹和减层痕迹。(2)立体痕迹,是指造痕体作用于承痕体,破坏了承痕体的表面结构而形成的凹陷状痕迹。承痕体变形部位与造痕体接触部位的外形结构凹凸相反,并且能反映造痕体的三维度结构特征。3、按形成痕迹的作用力方式分类(1)静态痕迹,是指造痕体与承痕体相互作用时,垂直用力接触面不移动所形成的痕迹。如打击痕迹、撬压痕迹。(2)动态痕迹,是指造痕体与承痕体相接触时,平行用力所形成的痕迹。如擦划痕迹、砍切痕迹。(二)动作习惯痕迹的分类1、步法痕迹是指反映人的行走规律特点的各种痕迹。步法痕迹是人的动作习惯痕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人的生理机能、心理气质、生活环境、劳动训练、健康状况的差异,在长期的行走运动中形成了各自的行走动作习惯,这些一旦作用于地面或其他客体,就会出现特有的步法痕迹。2、手工痕迹主要是指人们以手工从事加工制作产品时,反映其动作习惯特点和工艺水平的痕迹。如编制痕迹、缝纫痕迹。第二章手印第一节手印的概念、特点与作用一、手纹与手印的概念 (一)手纹是指分布生长在人的手指掌面上的乳突纹、屈肌褶纹、皱纹等皮肤花纹的总称,包括指头纹、指节纹、手掌纹。其中凸起的线条称为乳突花纹,凹下的线条成为犁沟。手纹在人体胚胎发育的第三至第四个月开始生长,第六个月完全形成。(二)手印手印,是指人手指掌表面的乳突纹、小犁沟、屈肌褶纹、皱纹等皮肤花纹在接触物体时所形成的印痕的总称。包括指头印、指节印、手掌印。二、手纹的特点1、具有人各不同、各指相异的特定性。英国的指纹学家高尔顿在其编著的《指纹》一书中指出:“在世界60亿人中不会找到特征完全相同的指纹。”自发现手印作为识别个人的方法以来,实践证明,无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男女老少、兄弟姐妹,甚至是相貌极为相似的双胞胎的手指掌花纹,都有本质的差异。经考证,在近百年来世界各国数以亿计的指纹档案查对和现场手印等司法鉴定的实践中,也从未发现过有两个人的手指掌花纹是完全相同的。2、具有终生不变的稳定性人的手指掌花纹,尤其是乳突纹,从胎儿时期的3~4个月时就形成至出生,直至死亡,乃至尸体真皮乳头高度腐败或火化以前,如果没有受到伤及真皮层的因素(如刺伤、烧伤、割伤)影响时,花纹形态结构是终生基本不变的。3、具有触物留痕的客观性人手指掌面的乳突纹线上,分布有排泄汗液的汗孔,汗液均匀分布在皮肤表面,,而且容易脱离皮肤,牢固地粘附于物体表面。也容易粘附其他物质,一旦接触物体,就形成手的印痕。4、具有排列有序的规律性人的手指掌花纹虽然因人而异,各不相同,千姿百态,但由于人手上的指掌皮肤花纹主要是由乳突纹线所构成,这些线条,沿着一定的流向,按一定的顺序彼此组合在一起,这就构成了有一定规律的纹线系统和有一定数量分布的三角结构等花纹形态。为我们进行手印花纹的分类、编码、储存和查对奠定了科学的基础。5、具有认定人身的直接性利用物体上遗留的手印,通过科学鉴定,可以直接认定遗留手印的具体人。三、手印的作用(一)可以为侦查提供线索,有利于缩小范围:1、可以帮助确定现场出入口;2、可以帮助确定案件的性质;3、可以帮助推测案犯的人身特点;4、可以帮助分析作案的人数;5、可以帮助分析作案的过程。(二)可以为破案提供证据,有力的证实犯罪:1、可以为串并侦破案件提供同一认定的依据;2、可以为排除嫌疑提供科学依据;3、可以为认定案犯提供确凿的证据;4、可以查对手印档案,缉捕前科犯;5、可以为预审获取真实口供,深挖余罪,提供重要证据。第二节手印纹线的形态结构类型与特征一、乳突纹线的形态(一)单一纹线单一纹线是构成乳突花纹最基本的单元,是纹线自始至终的流程中所呈现出的基本形态。最常见的分为以下七种:1、弓形线:纹线从一方流向另一方,中途弯曲成“弓形”。2、箕形线:纹线从一方流向另一方,中途弯曲回转,不折不断,并返回原方向。一条完整的箕形线,包括箕头、箕口、箕枝三各部分。箕口的形态有开口和闭口之分。 3、环形线:纹线围绕自身的起点旋转一周以上呈封闭的圆形。有正圆、椭圆、方圆等之分。4、螺形线:纹线围绕自身的起点旋转一周以上呈螺旋形。分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5、曲形线:纹线在流程中以相反的方向弯曲两次,呈“z”状或“s”状。6、波浪线:纹线从一方流向另一方,呈凹凸波浪状态的纹线。7、直形线:纹线较平直呈横直形、斜直形、竖直形等。(一)内部系统又称内部花纹或内部纹线。是指位于花纹的中心部位,主要由箕形线、环形线、螺形线、曲形线、杂形线等纹线组成的纹线系统。(二)外围系统又称外部花纹或外围纹线。是指位于花纹的上部和左右两侧,主要由弓形线组成的纹线系统。(三)根基系统又称基底花纹或根基纹线。位于花纹的基底部位,支撑或承托着内部花纹,主要由波浪形线或横直形组成的纹线系统。三、乳突纹线的三角由来自三方面的乳突纹线在某处汇合构成的三角状的部位,称为三角。其中,指头花纹的三角多由两个或三个系统的纹线汇合构成。由两个或三个系统汇合构成的三角的三条纹线,分别称为上部支流(又称三角的上行纹线)、下部支流(又称三角的下行纹线)和第三方面纹线(即三角的内边纹线)。1、上部支流----指由多位于外围系统但最靠近内部系统的一条完整纹线或几条断续纹线连接构成的三角的上行纹线。2、下部支流----指多位于根基系统但最靠近内部系统的一条完整纹线或几条断续纹线连结构成的三角的下行纹线。3、第三方面纹线----指位于内部系统但最靠近上下部支流的内部纹线。(二)三角各个角的命名三角的各个角分别称为上角(即上部支流与第三方面纹线汇合构成的夹角);外角(即上、下部支流汇合构成的夹角);内角(即下部支流与第三方面纹线汇合构成的夹角)。(三)三角的分类三角的形态,通常按各自的表现分为结合三角(即三角的三边纹线互相连结构成的三角);分离三角(即三角的三边纹线均互相分离构成的三角);混合三角(即三角中有一个或两个结合角,又有一个或两个分离角的三角)。四、指头乳突花纹的基本类型(一)指纹统一分类标准1956年公安部制定了《刑事登记十指指纹分析法》,将指纹按三类九种的统一标准进行分类。1991年3月,公安部又发布了《违法犯罪信息管理指纹分类和代码》,将指纹分类标准正式纳入了国家行业标准。(二)指纹的基本分类按十指指纹分类法,指纹分为三类九种:1、弓型纹是指由外围和根基两个系统所构成没有内部系统的花纹。依其形态不同,又分为弧形纹和帐形纹两种。(1)弧形纹是指由多数弧度较小的弓形线在上部,少数横直线在下部构成没有三角的弓型花纹。(2)帐形纹是指由部分弧度较大的弓形线在上部,少数横直线在下部,中心部位至少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垂线或斜线支撑着上部的弓形线,形似帐篷的弓型花纹。2、箕型纹箕型纹是指具有内部、外围和根基三个系统,内部花纹中心由一条或一条以上完整的箕形线所组成。具体分为开口箕和闭口箕两种。当箕型纹的内部花纹系统仅由一条箕形线构成时,这条箕形线必须是完整的、独立的,并不与来自三角或外围系统的纹线结合或接触。(1)开口箕 是指内部花纹中心至少由一条或一条以上完整的箕口处于敞开状态的箕形线所构成的箕型花纹。按箕型纹的倾斜流向不同,可分为正箕和反箕两种。正箕:又称尺侧箕,是箕头倾向拇指,箕口朝向小指的箕型纹,出现率约占指纹总数的45%,占箕型纹的94.7%。反箕:又称桡侧箕,是箕头倾向小指,箕口朝向拇指的箕型纹,出现率约占指纹总数的2.5%,占箕型纹的5.26%,反箕多出现在左右手的食指。3、斗型纹斗型纹是指具有外围、内部和根基系统,内部花纹中心由一条或一条以上完整的环行线或螺形线或曲形线等所组成,通常只有两个三角的花纹。依其花纹内部形态,可分为环形斗、螺形斗、曲形斗、绞形斗、囊形斗五种。1)环形斗是指内部花纹中心至少由一条或一条以上完整的环行线组成的斗型花纹。2)螺形斗是指内部花纹中心至少由一条或一条以上起点方向相同或相似而旋转的螺形线组成的斗型花纹。按其旋转方向的不同可分为正螺形斗和反螺形斗两种。3)曲形斗是指内部花纹中心仅有一条完整的曲形线所组成;或由两条并不独立,有其他纹线伴随盘绕旋转的曲形线组成的斗型花纹。按其旋转方向可分为左曲斗和右曲斗。4)绞形斗是指内部花纹中心至少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起点明确可靠,方向相反并相对绞绕旋转的螺形线组成的斗型花纹。5)囊形斗是指内部花纹中心至少有一条闭口或形似闭口的箕形线,在此箕形线的内部,至少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半圆形纹线,其凸面应正对着闭口方向,与箕形线共同组成三角,并且不得与其他纹线相接触,整个内部花纹形似囊袋或棒锤状的斗型花纹。五、指节乳突花纹的基本类型指节乳突花纹与指头乳突花纹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纹线间隙宽;弯折线和断续的点线多;花纹结构简单,一般不构成弓、箕、斗或混杂型纹线。靠近指关节褶纹的部位,常见有三五条平直纹线出现。按照指节乳突花纹的形态,可分为平弧型、倾斜型、混合型三种纹型。(一)平弧型是指指节中段主要由较平坦的弓形线或横直线所组成的花纹。又可分为平直形和弧状形两种。1、平直形:是指主要由平坦的横直纹线平直层叠排列组成的花纹。2、弧状形:是指主要由弧度不大的弓形线或少量波浪线及横直线层叠组成的花纹。(二)倾斜型是指主要由多数的直行线或少量的波浪线及弧度较小的弓形线朝一个方向倾斜排列组成的花纹。可分为左倾斜形和右倾斜形两种。1、左倾斜形:指节上绝大部分或全部纹线由右上向左下倾斜排列组成的花纹。2、右倾斜形:指节上绝大部分或全部纹线由左上向右下倾斜排列组成的花纹。(三)混合型是指指节上既有平弧形也有倾斜形的乳突纹线混合排列组成的花纹。可分为上平弧下左倾斜形和上平弧下右倾斜形。1、上平弧下左倾斜形:一组平弧形纹线在上部层叠排列,另一组纹线在下部从右上向左下方倾斜所组成的混合形花纹。2、上平弧下右倾斜形:一组平弧形纹线在上部层叠排列,另一组纹线从左上向右下方倾斜排列的混合形花纹。六、手掌乳突纹线的基本类型手掌乳突纹线与手指乳突纹线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面积大;纹线粗;流程长。花纹的构成条件没有指头那么严格,主要依据花纹所在的位置和内部纹线的具体形态及花纹的朝向来划分类型。(一)手掌区域的划分指尖方向为上,腕部方向为下,拇指根侧为内,小指根侧为外。划分方法:沿手掌第一屈肌褶纹起端向拇食指间方向或第二屈肌褶纹的起端作一条水平延伸线为横贯全掌的上界,然后在此上届的中间,向手腕部方向作一条通过掌心至腕部边缘的垂线为纵界,上届与纵界呈“T” 字形的标界。从而划分出:在水平延伸线之上至食、中、环、小指根间部的这个区域,称为上部;在纵界至拇指根部及边缘的这个区域,成为内侧部;在纵界之小指根部及外边缘的这个区域,称为外侧部。(二)手掌各区域乳突纹线的一般形态1、手掌上部每个指的指根部都有一组凸向掌心的横行弧线,并多与来自指间两侧的纵行纹线回合构成三角(亦称三叉线),流向小指方向。2、手掌内侧部纹线起源于拇食指间和拇指根部,伴随着手掌第三屈肌褶纹斜行向下,流经掌心弯转向内,流至整个内侧斜边缘和手腕部。纹线大多数形成凸向掌心的大弧形。极少数人的纹线出现左右两组呈弧凹相对的形态,形似“叶状形”,一般称为“叶状纹”。极个别人,在手掌内侧部除出现大弧形纹线外,在靠拇指根部的一侧,出现一组横向的方向与周围纹线不同,周边界限分明的纹线,形似“斑块状”,故称“斑块纹”。3、手掌外侧部纹线多来自食指根部流经掌心斜行至整个外侧边缘。纹线由少增多,逐步扩散呈扫帚形。七、指掌屈肌褶纹和皱纹屈肌褶纹是指掌关节一定部位上所固有的粗大明显的沟纹。皱纹是指掌皮肤松驰活动所形成的细小表浅的沟纹。(一)屈肌褶纹1、手指屈肌褶纹通常,手指的屈肌褶纹,拇指为两组,食、中、环、小指为三组。第一组屈肌褶纹,是指头与第二指节之间的沟纹。较粗大、平直,横贯全指,多为一条,无小分支。第二组屈肌褶纹,是第二与第三指节之间的沟纹。该组屈肌褶纹多为两条,呈弧凹相对的较粗大的沟纹,中间有间隙,其中一条较粗大,横贯全指,另一条较短小。第三组屈肌褶纹,是第三指节与手掌连接处的沟纹。该组屈肌褶纹多由一条或两条明显的沟纹组成,且多见小分支,尤其是拇指、食指和小指的褶纹,多为许多细小沟纹绞绕而成。2、手掌屈肌褶纹手掌屈肌褶纹宽而长,起端宽深,,末端窄浅,以此为依据判断手掌屈肌褶纹起末端的流向。(1)手掌屈肌褶纹的命名按大多数人有三条命名为第一、第二、第三屈肌褶纹;出现从腕部向掌心方向延伸的纵向沟纹时,则为第四条屈肌褶纹;若在第一屈肌褶纹上方出现另一条横向沟纹时,则为第五条屈肌褶纹。第一屈肌褶纹,起源于小指根下方的外边缘,流向并终止在食指根部或食、中指根部或食、中指中间。常为横贯全手掌上部的粗大明显的沟纹。第二屈肌褶纹,起源于拇、食指间,斜向流经掌心,终止在外侧部,常为斜行略呈弧的粗大明显沟纹。第三屈肌褶纹,起源于第二屈肌褶纹的下方或与第二屈肌褶纹同一起点,经掌心又弯转向内,终止在手腕部,常为凹向掌心的大弧形的粗大明显沟纹。(2)手掌屈肌褶纹的分类对于手掌屈肌褶纹,通常按其相互关系及分布状态来划分为结合型、分散型、混合型、纵贯型、横向型和网状型等类型。结合型:手掌的第一、二、三屈肌褶纹彼此交织于一处或分别相交于不同位置,或仅有两条屈肌褶纹并彼此相交的,均称为结合型。分散型:手掌的第一、二、三屈肌褶纹,彼此分离,互不相交的,称为分散型。混合型:手掌的第一、二、三屈肌褶纹中,有两条相交,一条分离的,成为混合型。纵贯型:手掌中,除有第一、二、三屈肌褶纹外,在手腕部至掌心方向出现第四条屈肌褶纹时,称为纵贯型。横向型:手掌中,除有第一、二、三屈肌褶纹外,在第一屈肌褶纹上方出现横贯掌上部或上部大部分区域的横向屈肌褶纹时,称为横向型。网状型:在整个手掌或大部分手掌面上屈肌褶纹漫布,主干与分支难以区分并互相交织呈网格状的,称为网状型。 八、手印特征(一)乳突纹线的细节特征现在世界上公认的主要有以下九种:1、起点。2、终点。3、结合:两条或多条纹线结合成一条纹线的结合部位。4、分歧:一条纹线又分出另一条或多条纹线的分叉部位。5、小勾:在一条纹线的某处另伸出一条长度在1-5mm之间的短线。6、小眼:在一条纹线的某处另伸出一条长度在1-5mm之间的短线后又回到原线上,形似眼状。7、小桥:一条长度在1-5mm之间的短线搭接于两条较长纹线之间,形似桥状。8、短棒:亦称小棒。一条长度在1-5mm之间独立存在、呈棒状形或横直形的短线。9、小点:长度在1mm以内独立存在呈点状的纹线。(二)其他特征1、隆凸:纹线某一局部明显凸出的部位。2、凹陷:纹线某一局部明显凹陷的部位。3、弯折:纹线运行中突然拐两次角呈斜折状态的部位。4、交叉:两条纹线相互穿行呈对角状态的部位。5、错位:两条相邻纹线的起点与终点或分歧与结合相逢错位层叠的部位(错位距离在5mm以内)。6、双叉:同一纹线上出现结合与分歧两个(间距在5mm以内)方向相反的分叉部分。7、串联:同一纹线上连续出现两个以上(间距为5mm以内)的分歧和结合的部位。第三节显现手印的基本方法无色手印主要包括:汗液手印、汉垢手印、油脂手印及油垢手印等。形成手印的物质,主要是手指掌分泌的汗液,其次是各种粘附物。人体汗液主要由水和其他化学物质组成,其中水分占99.0%-99.4%,其他化学物质仅占0.6%-1.0%。在化学物质中,无机成分占82.46%,其中氯、钠、钾、钙四种成分含量最高,尤其是氯和钠占无机成分的95%左右;有机成分占17.54%,其中各种氨基酸占8.12%,尿酸、尿素、葡萄糖、非蛋白氮、乳酸等占9.42%。此外,还有微量的维生素、激素等。一、粉末显现法机理是手印物质与粉末之间存在较强的吸附力,两者接触时便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手印染色或产生荧光。(一)常用粉末的性能及适用范围1、铝粉银灰色金属粉末,俗称“银粉”。附着力强,粘性较大,受潮易成团。主要适用于玻璃、陶瓷、搪瓷、油漆或电镀物面、塑料制品等硬质光滑客体上新鲜和较陈旧的手印。2、青铜粉金黄色合金粉末,俗称“金粉”,由铜、锌、锡、锑等金属粉末混合制成。附着力亦很强,粘性小于铝粉,适用物体与铝粉相同。3、四氧化三铅亮红色金属粉末,又称红铅粉或铅丹。特点是对加层油手印效果较好。主要适用于枪支、弹匣、工具、机械零部件上的油质手印和蜡纸、竹器上的新鲜手印。5、氧化铜棕黑色金属粉末。比重较大,沉浸物面深承的能力较强,对较粗糙的物面有显现效果。适用于瓷器、玻璃、金属、喷漆木器等物面上的无色手印。6、磁性粉末其并非本身带有磁力,而是以能够被磁力所吸引的金属粉末为主体配置成的一种综合性粉末。附着力较强,吸附性好,适用范围广,几乎适用于所有无油的光滑客体。(二)粉末显现无色手印的方法 1、撒粉刷显法适用于水平物体上的手印显现,不适用于纸张、本色木上的手印显现。2、蘸粉刷显法适用于垂直物体上的手印显现。3、撒粉抖显法适用于纸张、本色木或其他轻薄物体上的手印显现。4、喷粉刷显法5、磁性刷刷显法(三)粉末显现手印的注意事项1、明确物面的干湿状况。2、注意观察物面是否有油层。3、根据现场不同的环境条件及不同客体,正确选择粉末的种类及操作方法4、保持毛刷的清洁、干燥、柔软。5、用粉末显现前应注意手印周围是否有附着物和斑渍。6、撒粉要适量,操作方法要正确。7、固定的方法要正确。二、熏染法熏染法是以某种物质的气态分子或蒸发元素与手印物质或客体产生物理附着或化学反应,从而显现出手印。实践中,较有效的熏显方法有:碘熏法、烟熏法和“502”胶熏染法。三、其他方法抢劫案件的侦查一、抢劫案件的概念抢劫案件,是指以非法据有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犯罪案件。抢劫案件可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一般地讲,根据作案形式分类,可分为单人抢劫、结伙抢劫;根据作案地点分类,可分为入室抢劫、拦路抢劫、车船抢劫;根据作案手段分类,可分为暴力强制抢劫、持械胁迫抢劫、恫吓威胁抢劫、爆炸抢劫、药物麻醉抢劫、蒙面化妆抢劫、色情勾引抢劫、驾车抢劫等。二、抢劫案件的主要特点1、犯罪前多有预谋过程。2、被害人与犯罪人有一段时间的正面接触。3、多有赃物可查。4、犯罪人多持有凶器或其他工具。5、犯罪多具连续性,手法多有习惯性。三、抢劫案件的侦查方法(一)询问被害人、知情人及时勘验现场1、询问被害人时间、地点、方法、工具、搏斗、逃跑、交通工具、个人特征、财物。2、询问知情人被害人的亲友、同事、邻居以及现场周围的人员。3、勘验抢劫现场行抢的地点;出入口和出入的路线;现场周围的隐蔽处所和犯罪嫌疑人来去现场的道路。4、对作案人的追击堵截5、对立案根据的审查注意与谎报抢劫案件的甄别。对现场认真勘查;全面细致的访问;对“报案人”进行伤痕和伤势检验;财物在发案前是否存在; (二)分析判断案情确定侦查方向、范围1、判断是有预谋抢劫还是临时起意2、判断是惯犯作案还是偶犯作案3、判断是本地人作案还是流窜犯罪分子作案4、判断是熟人作案还是生人作案5、判断是团伙作案还是单人抢劫(三)针对个案特点采取相应的侦查措施1、摸底排队,排查嫌疑2、追查作案工具,发现嫌疑3、串案分析,并案侦查4、查证重点嫌疑人,获取罪证杀人案件的侦查一、杀人案件的分类杀人案件比较复杂,可从不同角度分类。根据杀人的原因可将杀人案件做如下分类:(一)危害国家安全罪类的杀人这类杀人,是指犯罪分子敌视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党和人民怀有刻骨仇恨,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杀人犯罪。(二)一般刑事犯罪杀人这是在侦查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杀人案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图财杀人也称财杀,是指犯罪分子为了图谋别人的财物进行盗窃、抢劫、诈骗等,为了达到犯罪目的又不暴露自己而杀人灭口。在实际侦查过程中常见的是盗窃杀人和抢劫杀人。2、奸情杀人也称情杀。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因恋爱、婚姻引起的杀人。二是在有妻子或有丈夫的情况下,出于喜新厌旧和别人私通往来,为了达到犯罪目的,或怕暴露私通关系而杀死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三是双方乱搞两性关系,或因怀孕怕暴露自己或与通奸者发生矛盾而杀死对方。3、私仇杀人也称仇杀。是指犯罪分子与被害人之间因某种原因结下仇恨和积怨,图报复将对方杀死,故也称报复杀人。4、强奸杀人也称奸杀。是指犯罪分子在违背妇女的意志的情况下,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强奸妇女、少女或幼女,因遭反抗或怕败露而杀死对方。5、遗弃杀人是指犯罪分子因家庭纠纷、生活负担或经济矛盾等原因,为了减轻负担,以遗弃目的杀人。6、迷信杀人是指犯罪分子以宣传封建迷信思想,装神弄鬼、巫医治病将病人折磨致死,或以宣传封建宗法观念、族法家规为名残害生命。犯罪分子的动机大多是骗取信任、骗取钱财、骗奸妇女、残害生命。7、精神病杀人是指犯罪分子的精神处于异常的病理状态下,其行为能力难以受到正常意识的控制,在丧失理智的情况下,将一些无辜的人采用各种方法杀害毙命。8、流氓斗殴杀人是指犯罪集团、流氓团伙内部的互相残杀。9、雇佣杀人是指犯罪分子为了杀害别人而达到隐蔽自己的目的,常常不自己亲自动手杀害对方,而是利用财物或其他手段雇佣别人充当杀手去杀人。 10、其他还有一些原因不明显的杀人案件。如,双方之间素不相识,又无矛盾纠葛,只因一句话、一件小事,就动手杀人,人们称之为激情杀人。此外如精神变态杀人。二、杀人案件的一般规律1、作案前预谋策划,周密准备2、作案中手段残忍,气焰嚣张3、作案后隐蔽自己,逃避打击三、杀人案件的基本特点1、一般有明显的因果关系2、现场中留有尸体或受伤未死者3、现场复杂,留有较多的痕迹物品4、案情复杂,犯罪动机各不相同四、杀人案件的一般侦查方法(一)勘查杀人现场检验尸体尸体检验;血迹检验;遗留痕迹、物品的勘验。(二)搞好现场调查发现线索关于现场情况的调查;关于死者情况的调查;关于对嫌疑人的调查。(三)全面分析案情确定方向1、判断作案时间2、判断杀人地点3、判断杀人凶器4、判断杀人方法5、判断作案人数6、判断犯罪分子与被害人关系7、判断犯罪分子个人特征8、判断杀人动机9、判断作案活动过程盗窃案件的侦查第一节盗窃案件的概述盗窃案件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犯罪案件。一、盗窃案件的分类1、根据盗窃选择的环境或部位可以分为入室盗窃和室外盗窃。2、根据盗窃目标可以分为住宅盗窃案件、盗窃金柜案件、盗窃文物案件、盗窃车辆案件、盗窃枪弹案件、盗窃牲畜案件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