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检测(a)(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检测(A)(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读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完成第1~3题。1下列关于东北地区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纬度较高,气候严寒,不利于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生长B.气候寒冷,冻土深厚,不利于农作物春播C.光热条件优越,大部分地区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D.冬季厚厚的积雪,到第二年春季融化,保证了春播农作物的需要2下列属于甲地优势农产品的有( )①水稻 ②小麦 ③大豆 ④棉花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乙地的农业生产主
2、要发展( )A.水稻种植业B.旱地耕作业C.草原畜牧业D.山地畜牧业答案1.D 2.A 3.C解析第1题,东北地区大部分为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热量条件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需要;雨热同期,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也可种植;冬季积雪,春季融化,保证了春播农作物的水分需要。第2题,甲地为松嫩平原,不适宜种植棉花。第3题,乙地位于内蒙古草原东部,主要为草原畜牧业。读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比较(2002年)表,完成第4~6题。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全国人均耕地面积/hm20.310.210.100.020.070.050.10单位面积谷物产量/(kg·hm-2)491
3、65872587070446207617548854从表中可以看出,人均谷物产量最高的是( )A.上海B.黑龙江C.吉林D.浙江5表中六个省级行政区域中,农业科技投入最多的是( )A.上海B.黑龙江C.江苏D.浙江6东北地区粮食单产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原因有( )①纬度较高,水热条件较差 ②机械化水平低 ③农业科技投入较低 ④复种指数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4.B 5.A 6.D解析第4题,分析表中数字涵义可知,人均谷物产量=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谷物产量,比较可知人均谷物产量最高的是黑龙江。第5题,表中上海市单位面积谷物产量最高,农业科技投入最多。第6题,东北
4、地区机械化水平高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读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完成第7~8题。7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C.过度围垦D.过度养殖8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答案7.A 8.D解析第7题,左图中的陡坡占较大比重,而右图反映出该地种植业比重很大,说明该地存在陡坡开荒、过度农垦现象。第8题,该地地形复杂,陡坡、缓坡、平原、水面都具备,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适宜发展立体农业,开展多种经营。读我国东北
5、地区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完成第9~10题。9在世界其他地区,生产木糖醇的原料主要是林木,在我国则主要使用玉米芯。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我国用玉米芯做原料制取木糖醇的主要好处是( )A.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B.有利于减轻酸雨危害C.推动工业化的进程D.扩大林木的使用范围10该地发展玉米芯综合产业链,对当地社会、经济、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B.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C.挤占本应种植粮食作物的大量土地D.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答案9.A 10.C解析第9题,我国用玉米芯做原料制取木糖醇,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第10题,该地发展玉米芯综合
6、产业链有利于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延长农业产业链;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充分利用现在基础和港口条件,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汽车、石化等产业。读图,完成第11~12题。11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力发展石化产业的优势条件是( )A.市场广阔,海运便利B.政策优惠C.科技发达D.土地资源丰富12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重化工业发展举措的叙述,合理的是( )A.积极开发水电,为广东提供重化工业所需的原料和能源B.加强区域间资源调配,积极实施产业转移
7、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D.培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答案11.A 12.D解析第11题,石化产业为市场导向型产业。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对石化产品的需求量大,同时海洋运输便利,为石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第12题,广东地处珠江下游,水能资源有限;加强省际联系,加大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培育品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都利于广东省重化工业的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