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04994
大小:327.9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25
《由木子美现象看青年自我塑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冈尉万方数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商业化大潮的汹涌澎湃,西方的消费主义、女权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也随之入侵,加上现代传媒、广告业和信息通讯的发达,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社会和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和异质性。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出生、成长于90年代的青年,正是这种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一代,从外表装束、行为举止到内在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迹。其中,比较惹眼的是近年来青年对一种“我行我素”的“自我塑造”的崇尚,试图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来感受各种可能的生活,确立个性化和引领时尚的生活方式和话语,从而塑造一个“独特的自我”。青年的“自我塑造”大胆追
2、求个体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具有独立自主和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但如果把握不当,也很容易走入危险的误区。轰动~时的“木子美现象”就是一个深刻的实例。木子美,原名李丽,女,1978年生,生活在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曾就读广州某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广州某杂志任编辑。2003年6月19日起,她以“木子美”的笔名在互联网上开辟个人空间,连续发表可供大众阅览的日记《遗情书》。这些日记展示了一种自我放纵的生活方式,其中有很多详细的性经历描写,并公开了部分性对象的真实姓名和身份。更重要的是,木子美赋予这种自我放纵的生活方式以探究人性本质的意义,并将之推崇为时尚先锋和个性化的自我塑造。后经某报纸及某著
3、名网站的宣传,这些日记吸引了大规模的读者,特别是一些少女还对她的生活方式表示崇拜和向往,很多家长提出抗议,一时引起轩然大波,木子美成为全国媒体报道的热门人物。,甚至上了《纽约时报》。舆论将此称为“木子美现●王丽象”。有人认为这是妇女解放和社会进步,有人批判她侵犯他人隐私权,更多的人从道德的角度对此议论纷纷。期间,“木子美”因公开他人姓名受到过暴力报复,但她对这些遭遇赋予英雄心态,再次将其公诸互联网。2003年11月,由于受到舆论压力,“木子美”从原杂志社辞职,媒体对“木子美”的报道也告一段落。但“木子美”的社会影响远没有就此结束,《遗情书》至今仍在互联网上轻而易得,“木子美”这个名字
4、也已超越个人成为某一类人的代名词。总体看来,现有“木子美现象”的评论主要集中在对“木子美”的言行作道德评判及对媒体责任的反思。笔者认为,“木子美现象”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青年“自我塑造”过程中思想和行为走入了某些危险的误区。青年自我塑造的几个误区误区之一:自我塑造=自我放纵“自我”是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心理学中最著名的“自我”研究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他把本我、自我和超我看成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三者有机统一构成完整的人格系统。本我处在人的潜意识中,其内容主要是通过遗传获得的,;表现为生命有机体所具有的原始欲望和冲动,我们精神生活中来自有
5、机体的生理、心理上的欲望和冲动大都与本我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超我代表个人人格系统中的文化因素和道德成分,其作用是指导和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以使其符合文明习惯和社会准则。自我则是处于潜意识中的本我通向意识领域和外部世界的通道,它在个体的内部需要和外部环境之间起着中介作用。自我最能体现人格结构系统的特征和心理、行为的外在面貌,是本能欲望的执行.10.社会72004·8万方数据者,具有自我保护作用,它对内可以控制本能欲望的无节制和不合理的释放,可以依据现实原则决定生理或心理需求是否获得立即的满足;对外可以感受刺激,也可以逃避过度的、有害的刺激。概括起来,本我追求快乐,超我追求完美,而自
6、我则追求现实。弗洛依德把自我看成是个人与现实的协调者,本我和超我的仲裁者。而在社会心理学中,由库利开创的自我研究揭示了自我的社会特性,认为自我是多个社会角色的综合,是对我们所依据的日益多样化的社会的反映。“木子美”属于年轻的白领阶层,受过高等教育,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生活时尚前卫,深受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崇尚个人自由和自我放纵,比如嗜烟、喜欢过夜生活和泡酒吧、性放纵并以性体验作为写作题材、行为言论坦率且大胆叛逆。从“木子美现象”中我们发现,随着商业社会的来临和社会宽容度的增大,某些青年人格中的超我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已经把本我的原始欲望和冲动不加区分地全面合理化
7、,自我不再扮演本我和超我的仲裁者,而是成了超我对本我的放纵和合理化韵中介;自我也不再扮演个人与现实的协调者,而是将个人极度放大,竭力排挤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道德。自我本质中的社会特性被大大淡化,自我塑造成了自我放纵。当自我塑造成为一种自我放纵,并渐渐成为习惯,会使个体过于沉溺于封闭的个人感觉而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关怀和责任感,为所欲为的行为也很容易触犯社会的道德底线和法律规范。其后果轻则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冷漠疏离和道德谴责,使个体陷入孤独和生存困境;重则会陷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