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潘金莲形象塑造看社会变迁对人认识

由潘金莲形象塑造看社会变迁对人认识

ID:41684516

大小:58.44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29

由潘金莲形象塑造看社会变迁对人认识_第1页
由潘金莲形象塑造看社会变迁对人认识_第2页
由潘金莲形象塑造看社会变迁对人认识_第3页
由潘金莲形象塑造看社会变迁对人认识_第4页
由潘金莲形象塑造看社会变迁对人认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由潘金莲形象塑造看社会变迁对人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由潘金莲形象塑造看社会变迁对人认识【摘要】潘金莲,这个文学人物在几百年的传承与重复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学母题被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叙述。本文将结合最初的文本《水浒传》、《金瓶梅》,近现代的欧阳予倩的话剧《潘金莲》、魏明伦的川剧《潘金莲:一个女人的沉沦史》,以及近些年的电视剧《水浒传》,针对潘金莲的形象塑造探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关键词】宋明理学;市民阶层;反封建;文化反思;人性回归一、《水浒传》:政治斗争中的人根据女性主义作家吉尔伯特和古巴的看法,在男性主义的文本中,由于男性掌握着全部话语符号的创造权和解释权,女性处于被支配、无话

2、语权的从属地位,因而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有两种表现形式:天使和妖妇。这一观点在施耐庵的鸿篇巨著《水浒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潘金莲这一"妖妇”的烘托作用,一方面是侧面烘托武松的性格。在那个潘金莲决心'‘撩斗他一撩斗”的雪夜,武松面对嫂嫂直白的挑逗,义正言辞地发出了庄严神圣的宣言:“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嘴齿戴发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人伦的猪狗!”这一刻潘金莲的烘托作用可谓是功德完满,武松洁身自好的超拔人格达到了高峰。另一方面,潘金莲的作用体现对武松情节发展的推动。正是因为她与西门庆通奸,药鸠武大郎,武松才要为兄报仇、坐监,才会产生后来的威镇安平寨、醉打蒋门

3、神等,才会头也不回地死下一条心跟着宋江上梁山“替天行道”。为什么潘金莲在《水浒传》中只是武松上梁山的一个楔子,一处伏笔?其一,潘金莲所处的宋代,正是程朱理学盛行的时代。理学家对中国传统的“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观念加以阐发,把所谓"妇德"与“家之隆替,国之废兴”联系起来,从而事传统礼教对女性的道德制约具有一种神圣的色彩。在这样无视与剥夺人性的封建纲常伦理的压制下,潘金莲这种“淫妇”只能被唾弃被漫骂,被钉在封建祭坛上警示后人。其二,自从两千多年前,孔子在他的诗论中提出“兴、观、群、怨”说之后,文学就与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儒家重于教化的倾向也就深深地

4、波及到《水浒传》中,因而作者是在潘金莲身上寄予强烈的警示和戒喻。同时,《水浒传》作为一部英雄传奇小说,施耐庵在塑造人物时自然也会以儒家理想人格作为衡量英雄的标准。宋明理学盛行,是否能控制情欲也就成为检验英雄的试金石。因而,潘金莲正是用来烘托武松这一“人间太岁神”的绝佳'‘试金石”。二、《金瓶梅》:家庭生活中的人在“寄意于时俗”的世情小说《金瓶梅》中,兰陵笑笑生笔下的潘金莲的形象更具“人情味”,更丰满地展现了其性格的多重性。她仍是“淫妇”形象,且淫乱程度“更上一层楼”。在《水浒传》中,她对张大户是“不肯依从”但在《金瓶梅》中,她18岁就被“收用”了,而

5、且婚后仍与他厮会,此处兰陵笑笑生突出其淫荡是天性使然。她勇敢追求爱情,当西门庆被桂姐迷恋,乐不思家的时候,家中的三妻四妾只有她一人做了一首《落梅风》托玳安交给西门庆以表达其思念之切。她聪慧过人,懂得在这个错综复杂的大家庭中的生存之道。一进西门庆家门,“过三日之后,每日清晨起来,就来房里与月娘做针指,做鞋脚。凡事不拿强拿,不动强动。指着丫头,赶着月娘,一口一声支教'大娘',快把小意儿贴恋。”她天性活泼调皮。她曾扮作丫鬟,逗得李瓶儿''笑得前翻后仰”,连平素端庄大方的月娘也忍俊不禁,而潘金莲自己更是“笑得眼没缝儿”。她也心狠手辣,设计害死了官哥儿,痛失爱

6、儿的李瓶儿也因此香消玉殒。谈及这一丰满的人物形象的社会原因,最重要者莫过于社会经济的因素变化。自明代中叶起,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市民和商人队伍不断壮大,并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冲击着封建社会机体。西门庆作为新兴商人的代表,把妻妾看做纵欲对象,对人欲的贪求已异化为人性的扭曲和人生的毁灭。潘金莲就在这样尖锐复杂的矛盾纠葛中,人性渐渐走向堕落。此外,由于中晚明时期市民阶层崛起,他们在思想上强烈要求摆脱束缚,推崇个性。所以潘金莲她的自我与个性在兰陵笑笑生笔下可以尽情流淌,她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女子。潘金莲最后还是因为自己的放纵而无可奈何地走向自我毁灭,她的悲剧客

7、观地表明了晚明涌动的人性思潮,当还没有找到新的思想武器去冲击传统禁欲主义的时候,人的觉醒往往以人欲放纵的丑陋形式出现。而人欲的放纵和人性的压抑一样,都在毁灭着人的自身价值。三、话剧《潘金莲》:解放浪潮中的人相比前两部小说,1927年登上舞台的话剧《潘金莲》被称为“为潘金莲翻案”的五四新话剧,以广博的人道主义情怀来观照潘金莲,塑造了一个反抗者的形象。她拒绝张大户的纳妾,反抗男权社会的纲常伦理:“男人家有什么好的?尽只会欺负女人!女人家就算有通天的本事,他也不让你出头!”;她对武松热烈追求,“能够四周心爱的人手里,就死,也心甘情愿!”就连她对西门庆的私通

8、,也是一种反抗“我只不过是拿他解闷”,表现出其对男权权威的蔑视。该剧承载着更多五四时代中国知识分子以西方的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