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992277
大小:18.7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3
《专家对落实核心素养的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听一听专家对落实核心素养的看法(一)、核心素养落地学术观点摘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着清晰的目标指向,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核心素养体系为统摄,国家将修订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并“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全方位的改革,正在推动中国教育的升级换代。“核心素养”将落脚点定位于“人”,超越了传统的“知识”和“技能”,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更高层次的整合与提升。在这一体系下,学会学科知识本身不是教育目的的全部,形成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任务的能力与价值
2、态度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将成为课程改革的方向,“课程整合”正在成为核心素养培育最为主要的路径。课程整合优势:学生自我思考、自己制订计划及完成计划、自主行动的能力更强。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整合课程的实施一般是以小组而不是以个人的方式完成,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能够有效促进其形成合作能力、尊重和理解差异进而相互妥协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多种能力,并培养他们在群体中的责任感。课程整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核心素
3、养的培育。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在真实情境中,围绕生活问题,一起学习和创造知识,实现每一个人的自我成长,让他们将来有能力促成社会的良性运转,这才是课程整合的目的所在,才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所在,才是核心素养落地的终极追求所在。(二)、核心素养对修订课程要求观点摘录:我们特别需要强化核心意识,用核心价值统领课程取向,用核心知识整合课程内容,用核心学科架构课程主干,最终促进核心素养的生成。有了核心意识引领下对课程的精选、简化,才可能有学生素养生成的空间。学校课程要重视深度学习,引导学生不断探究符号系统的意义,像学科专家那样去思考、探索,
4、体验学科领域的系统思维过程和专业品质,用学科基本概念和思想,将各种现象、事实、细节等串连起来,运用图像、符号、实际操作等公开展示自己的理解,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这样的课程是向学生开放的,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编织自己的意义网络,深化理解水平,形成从特定学科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方式及相应的理性精神,直面真理及真理背后的逻辑,克服刻板教条的思维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大量错误观念,这是学科的主要育人价值,也是计算机无法轻易取代、在线学习难以达成的。所谓“跨学科”思考,应该是建立在对多个学科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基础上的,否则它很可能只是原始思考或
5、“前学科”拼凑。那些缺乏学科基础的整合活动,对孩子的发展如直觉思维、丰富体验经历等是有益的,但其最适宜的环境不是在学校中,而是在大自然中、在社会中。 我们应注重凝练学科素养,使之充分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及学科本质,明确素养内涵、育人价值及特定学段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强调用学科大概念(观念)统整和重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透过茂盛的枝叶,从主干、根部吸收营养,因为正是这些大概念(观念)被学生感悟内化后构成了人的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要致力于用具有挑战性的真实任务情境(从形式上,更多地是对现实生活的模拟、仿真)呈现学习内容和任务,将“去情
6、境”的符号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为知识发生、发展的现场,避免过于简化和形式化。我们应关注学科实践活动的指导,让学生经历典型的学科实践过程,增强程序和模型意识,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我们应明确学生完成特定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素养水平,并将其关键表现外化、分级,形成不同层级的水平标准,以引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理解水平,为考试评价提供直接依据。(三)、以跨学科学习为特征的课程统整,将逐步成为未来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其核心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创新实践等综合素养。当前,我国课程统整改革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从
7、课程开发的内容视角看,“基于学科”和“基于主题”的统整是较常见的课程形态;从课程的实施者视角看,“全科实施”和“学科合作制实施”两种形式较常见;从课程内容的载体视角看,有“基于教材”和“没有教材”两种形态;从课程的学习空间视角看,包括“传统环境”和“网络环境”两种学习空间下的课程统整。目前典型的课程统整形态包括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课程统整、基于社区资源的探究式课程、学习空间变革下的课程综合化、以主题切入的“课程群”建设等。我们需要从多角度去认知和理解课程统整,进而结合学校自身特点,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创造性地重构学校课程。(四)、课程要有自己
8、的边界。课程作为一种预设,不是漫无边际地包揽教育的所有问题,使所有教育活动都课程化;而是要为教学生成留有余地,为儿童的直觉创造、自由发展留白,把儿童自己的生活还给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