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

ID:38992121

大小:56.01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6-23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_第1页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_第2页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_第3页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_第4页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                  上海华山医院翁心华  中心躯体温度高于体温正常的日波动范围,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时即称为发热。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热程在2周以内的发热称为急性发热,急性发热病人热程短,多伴有明显的伴随症状,病因诊断一般不困难。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过至少1周深入细致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称为原因不明发热(Feverofunknownorigin,FUO)。这是一组重要疾病,由于其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

2、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临床上也具有其特殊性。一、发热的病理生理  (一)体温的调节正常健康人的体温比较恒定,一般保持在37℃上下的窄范围内(36.2~37.2℃)。安静时产热的主要场所是肝脏和骨骼肌,在运动或疾病伴有发热时,骨骼肌更是产热的重要场所。机体的散热主要以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等方式进行,据估计约90%的热量通过上述方式散失,人体主要的散热部位为皮肤。  机体具有两种控制体温的系统,一是所谓行为调节,一是自身调节(即反馈调节系统)。前者是有意识的活动;后者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实现,其调节机

3、构包括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感受器(兴奋时散热增加)和冷觉感受器(兴奋时产热增加);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目前生理学上多采用调定点(setpoint)的学说来解释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调节的功能活动。该学说认为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存在着与恒温箱温度调节器相类似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体温的水平。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低于调定点时,调定点的冲动发放,调温指令抵达产热和散热器官,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张力增加或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最终导致发热。  (二)致热原与发热的机制据现有的资料表明,除由甲状腺功

4、能亢进(包括甲状腺危象)、剧烈运动、惊厥或癫痫持续状态等情况导致的产热过多,或因广泛皮肤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所致的散热障碍造成的发热以及功能性低热外,其余原因所致的发热皆可能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致热原(pyrogens)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微量物质即可引起发热。目前已知的致热原可概括为两类:  1、外源性致热原如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原胆脘醇酮,又名尿睾酮),炎症的某些内源性因子、尿酸结晶、博来霉素等,这一类致热原的分子结构复杂,不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故不能直接

5、进入下丘脑作用于体温中枢,而是通过宿主的细胞产生所谓内源性致热原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然而,极少数外源性致热原例外,例如内毒素既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又能促使各种宿主细胞合成内源性致热原。  2、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s,EP)是从宿主细胞内衍生的致热物质,体外细胞培养显示其主要来自大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常见的内源性致热原有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interferons,IFN)等。  致热原引起发热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是通过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E、cAMP、内啡肽等作为中枢介质(也称中枢发热介质),提高体温调节中枢调

6、定点而引起的。发热的同时可增强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并减少微生物和肿瘤细胞增殖。但发热过高或持续太久,可使体内分解代谢加剧,含氮物质和酮体增加,各系统功能障碍,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反而减退,酶活性受抑制,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和抵抗力下降。高热还可使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并带来严重危害。二、临床诊断步骤  发热的病因虽极为复杂,但如能详细询问病史,进行详尽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则绝大多数的发热病因可以查明。  (一)病史在诊断中的重要性  详细采集病史与全面的体格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步骤。对发热病人尤应注意:  1、观察体温与热型在对发热待查患者着手进行观察前,首先必须确定患

7、者是否发热。必要时口腔与直肠温度同时记录。因为主诉发热的患者中有少数经观察证明无发热,而是生理性体温波动或伪装热。  许多发热性疾病具有特殊的热型,有时可起提示诊断的作用,因此连续测量体温是必要的,每天至少测体温4次,根据需要可每2~4小时1次,常见的热型有①稽留热:多为高热,常持续在40℃上下,1d间温差仅在1℃以内,见于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②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较大,1d间温差在2℃以上,但最低体温不到正常,较多见于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