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979037
大小:2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22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①经历剪纸、折纸等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②能够探索、归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③培养分类讨论、方程的思想和添加辅助线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索和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验证.教学准备:长方形的纸片、剪刀.教学设计:活动1:实践观察,认识三角形师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的纸片,按教科书第49页的要求剪出△ABC.动手剪纸,获得图形的直观感受,并为下面的折纸操作做好铺垫.设问1:△ABC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后发现,上述过程中
2、,剪刀剪过的两边是相等的,即△ABC中AB=AC.像这样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并结合△ABC介绍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等概念.注:结合亲自剪出的等腰三角形学习相关概念,加深印象.活动2: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设问2:△ABC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是什么?让学生认识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验证方式.注:学生思考、回顾剪纸过程,把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容易回答△ABC是轴对称图形,折痕AD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设问3:你还发现了什么现象,继而猜想等腰三角形ABC有哪些性质?学生讨论、汇报:①∠B=∠C →两个底角相等②BD=CD
3、 →AD为底边BC上的中线③∠BAD=∠CAD →AD为顶角∠BAC的平分线④∠ADB=∠ADC=90°→AD为底边BC上的高注:训练学生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互换.用语言叙述为: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可简记为“三线合一”性质)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活动3: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证明设问4:你能用所学的知识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1.证明等腰三角形底角的性质.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猜想的结论画出相应的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已知:如图1,在△ABC
4、中,AB=AC.求证:∠B=∠C.师生共同分析证明思路并证明.活动4: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运用注:让学生经历命题证明的过程.培养分析、推理论证能力.强调以下两点:(1)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两角相等.为证∠B=∠C,需证明以∠B,∠C为元素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符合证明要求的两个三角形.(2)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可以多样.例如,常见的作顶角∠BAC的平分线,或作底边BC上的中线或作底边BC上的高等.让学生选择一种辅助线完成证明过程.注:体验辅助线在几何论证中的作用.2.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注: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练习1(1)已知等腰
5、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70°,则其余两角为_______________.(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角是70°,则其余两角为_______________.(3)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角是110°,则其余两角为_______________.注:及时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体验分类讨论的思想在解题的应用.练习2在等腰△ABC中, AB=AC,1.如图(1 )∠A=58°,则∠B=——∠C=——— 2、如图(2)在等腰△ABC中,∠B=50°, 则∠A=——,∠C=——3、如图(3)在等△ABC腰中,∠A=120°则∠B=——,∠C=—— 课堂小结:1、求有关等腰三
6、角形的问题,作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的高是常用的辅助线。2、熟练掌握求解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底角的度数。3、数学思想方法:分类思想,转化思想和方程思想。 作业:教科书第56页练习5、6.板书设计:12.31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 例题:略 练习:略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 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课时,在授课后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反应以及课后的反馈,现在对我这节课的成功与不足做如下分析:首先由学生动手剪纸观察(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同时,教师提出
7、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品质,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分析性质一的条件的结论,并转换成数学符号,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转换能力,增强了理性认识,体验性质的正确性,提高了演绎推理能力。对习题的设计及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总结回顾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归纳。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总结并反思。通过独立思考,达到自我评价学习的效果。以上的教学中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
8、存在着以下的不足:首先还要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