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3单元自读文本答司马谏议书

鲁人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3单元自读文本答司马谏议书

ID:38953992

大小:1.54 M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6-22

鲁人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3单元自读文本答司马谏议书_第1页
鲁人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3单元自读文本答司马谏议书_第2页
鲁人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3单元自读文本答司马谏议书_第3页
鲁人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3单元自读文本答司马谏议书_第4页
鲁人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3单元自读文本答司马谏议书_第5页
资源描述:

《鲁人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3单元自读文本答司马谏议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自读文本 答司马谏议书诗海探珠知能优化演练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美文佳作欣赏自读文本 答司马谏议书江 上[宋]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注】疑无路,忽见千帆隐隐来。【注】缭绕:这里指群山错落有致,重峦叠嶂。诗海探珠【赏析】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的云、雨、青山和隐约可见的风帆等形象。秋天本来应是秋高气爽,青山和远帆更应该是雄奇、开阔的物象,但由于作者描写的是傍晚阴天时的景色,再加上作者选取的是远景;天空阴云半合半开,低垂的暮云带着雨意,沉重、缓慢地移动着,这幅秋江暮云图,创造了一种朦胧悠远而闲静的境界,而起伏绵延的青山尽头,隐约可见的点点云帆,又带给

2、人以幽远淡雅的感觉。所以这首诗的意境是空明幽远的。诗的后两句“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隐来”,意思是盘曲重叠的群山一直绵延到天水相接的远方,让人感觉到前行无路,正在这时,突然远方有许许多多的帆影出现在视野中,从而让人感受到:不管路有多么曲折、遥远,总会找到前进的道路。这样的哲理正与陆游《游山西村》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揭示的道理相似。【思考】这首诗歌通过景物描写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境界?诗歌后面两句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它与陆游诗中的哪两句相似?【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基础自主学案“卤”通“鲁”“辨”通“辩”,辩解担忧,忧虑体恤,爱怜计划估

3、量,考虑计量长短的标准制度过次、回本来顽固巩固坚决、坚持确实用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看见拜见召见,接见被修正,修订修建长,高学习修养只特地三岁或四岁的兽名词作动词,做形容词作名词,好事意动用法,认为正确书信往来。……的原因。衷心。写回信。六、特殊句式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_________________③至于怨诽之多___________________④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_________________介宾结构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七、文学常识1.走近作

4、者王安石(1021~1086),字________,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_________。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________________”。介甫王文公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2.资料链接司马光曾与王安石共事多年,学术上是好朋友。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是深得皇上赏识的朝廷元老,又是社会上颇有名望

5、的文人学士。置身于革新和守旧争辩漩涡之中的王安石,面对着这样一位朋友的兴师问罪,胸怀坦荡,毫不谦挹。他以犀利的文笔,回敬给司马光一封仅三百多字的短信。课堂互动探究1.作者说给司马光回信的原因是“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有没有其他原因?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王安石实行新法后,保守派的领袖司马光竭力反对,他除多次力谏神宗废除新法外,还一再写信给王安石,指摘他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要他改弦易辙,放弃新法。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指摘,作了斩钉截铁的答复。“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只是一种礼貌性的话,真正的目的是对司马光的指摘进行针锋相对的驳斥。

6、2.针对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王安石是怎样回答的?【提示】信中主要针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四件事一一给予驳斥,进而为自己辩明。在驳斥前,作者先提及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再摆出司马光在长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大弊端,即所要驳的谬论。然后逐一分析所谓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为己辩明,进而针锋相对而又入情入理地驳斥了对方的观点。结论同中有变,对四点的驳斥,均是以“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作结,最后对“致怨”的驳斥,则采用不屑一顾的态度,此处无声胜有声。3.一句“至于怨诽之多

7、,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展现了王安石无所畏惧的政治家胆略。说说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展现了王安石的这种胆略。【提示】对“致怨”的驳斥,作者先采用不屑一驳的从容之态:告之对方,早料如此,不值一提,更无须驳了,接着以犀利的文笔插入一句对士大夫现状的介绍,再转一笔强调是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顾众人反对、不量政敌多少辅助皇上实行改革,这也难怪那些既得利益因实施新法受损的人对“我”“汹汹然”。之后以反问收结,加强肯定语气,增加了结论的无可置疑性。这样举重若轻对待“汹汹然”的“怨谤”,尽现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4.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名师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