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ID:29384905

大小:4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9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_第1页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_第2页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_第3页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答司马谏议书》教案29、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一、教学目的: 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教学设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教学设计>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难点:文中出现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话。 三、教学设想  1、先疏通文字,然后采用课堂研讨学习的方式来了解王安石变法所受的反对与阻挠。  2、从了解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进而掌握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一些规律。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公元

2、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及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

3、集》。 三、背景简介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四、题解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五、听课文录音 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 六、文字疏通 重点的字词 某:作者在

4、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

5、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        由:机缘,机会。 不任:不胜。  

6、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七、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 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讨论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

7、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4、第2段作何理解? 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5、第3段作何理解? 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

8、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