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944300
大小:49.49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6-21
《中医诊断学之四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绪 论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0、甲骨文卜辞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周礼》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 淳如意 创“诊籍” 4、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 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24脉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27脉李士材《诊家正眼》28
2、脉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2、见微知著3、以常达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查2、四诊合参3、病证结合中医诊断的主要内容:四诊、辩证、辩病、病例书写 第二章 四诊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二)望神的要点 •目光(重点)、神情、气色 •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 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
3、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
4、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阴不敛阳,虚阳外越神乱:包括癫,狂,痫癫病(文疯子):表现为淡漠寡言,闷闷不乐,精神痴呆,喃喃自语,或哭笑无常,多由痰气郁结,阻蔽神明所致,亦有神不守舍,心脾两虚者。狂病(武疯子):多表现为疯狂怒骂,打人毁物,妄行不休,少卧不饥,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多因肝郁化火,痰火上扰神明所致。痫病:表现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由肝风挟痰,上窜蒙蔽清窍,或属痰火扰心,引动肝风。 二、望面色
5、 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 色与泽的关系:色与泽,又称“气色” 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 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 (四)常色与病色 1、常色:健康人面部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 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2、病色 (1)五色善恶顺逆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 •恶色-枯槁、晦暗、暴露(青如草兹,赤如-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
6、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 (2) 五色主病 1、青色 主寒证、痛证、肝病、瘀血和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实寒证,痛症或久肝病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 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眉间、鼻柱、唇周青灰-小儿惊风 2、赤色 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 实热:满脸通红、目赤 虚热:午后颧红 戴阳证:面红如妆 3、黄色 主虚证、 湿证 虚证:脾虚──黄胖(黄而虚浮) 血虚──萎黄(淡黄枯槁无光) 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 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 4、白色 主气血不足、寒证、脱血 淡
7、白无华──气血不足 淡白少华—气虚恍白 ──阳虚水泛 苍 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大失血证 5、黑色 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血瘀肾虚:阳虚──面黑暗淡 阴虚──黑而干焦 水饮:眼眶黑 瘀血: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望色十法: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 三、望形态肥人湿多、瘦人多火 腹部膨隆──肝气郁滞、水肿病、积聚 腹壁青筋暴露──多属肝郁血瘀 脐部突起──水肿、臌胀 腹部凹陷──腹皮甲错,深凹着脊(舟状腹):精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