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934531
大小:1.13 MB
页数:36页
时间:2019-06-21
《《民国风度》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狂,但内在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的人。一校之长,今安在周诒春:被遗忘的清华老校长梅贻琦:中西合璧真君子蒋南翔:两种传统之间蒋梦麟:北大“功狗”马寅初:硬朗的“兄弟我”傅斯年:一天只有21小时张伯苓:南开的“不倒翁”马相伯:一老南天身是史周诒春:被遗忘的清华老校长周诒春,字寄梅,男,汉族,安徽休宁人,生于湖北汉口。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10月任清华学校副校长,1913年8
2、月2日,唐国安病逝,周诒春继任校长至1918年元月去职。民国三年(1914年)冬,周诒春邀请梁启超先生到清华演讲,梁以《君子》为题。其引述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同学。周遂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做为清华校训,直至今日。周诒春在清华学校以严格著称。他曾经推行了著名的"强迫运动":每天下午4时至5时为运动时间,在那一小时内图书馆、教室、宿舍一律锁门,学生都必须到户外操场或体育馆内去锻炼。所以他一直被视为清华体育传统的开创者。周诒春极力提倡德、智、体三育并举,在清华推行"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成为适应现代社会
3、的国家公民。当时社会人士均认为,蓝布衫及粗布鞋乃清华学生的制服。有校友回忆,当时清华校内全体布衣布鞋,无一例外,即便达官富贾之子弟,在校园内亦绝不敢公然衣着华服,成为一种风气,人人严格遵守。清华的快速发展,与早期几任校长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其中第二任校长周诒春,贡献尤多。梅贻琦:中西合璧真君子(1889.12.29-1962.5.19),字月涵,祖籍江苏武进,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1]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
4、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2]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躬耕清华梅贻琦熟读史书,喜爱科学。初起研究电机工程,后转为专攻物理。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他的教育理论和主张,对中国三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中国著名的两所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都是和梅贻琦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梅贻琦自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WorcesterPolytechnic
5、Institute)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出任校长的时候,国内情势风雨飘摇,学潮起荡,尤以北大清华为甚。以清华来说,驱逐校长的运动可以说是此起彼伏,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清华的学生们都是拥护梅校长。梅贻琦为人重实干,时人称之为“寡言君子”,有一句话可以作为佐证,他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学才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成功地出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
6、的校格教育思想梅贻琦在长达47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许多极有参考价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以此指导其从事于教育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丰硕成果,这些经验和思想是值得我们后人加以吸收、总结、研究和珍藏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加以继承和借鉴。同时,他的令人称道的人格魅力与品德气质以及个人修养,都反映出近代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在人格方面有机、完美、和谐的融合与统一。梅贻琦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从清华大学到西南联大,梅贻琦的教育思想是变化的,其在西南联大时期发表的《大学一解》中,体现了梅贻琦教育思想定型之后的核心观念。梅贻琦首先提出了“通才教育”这一
7、核心观念。这种“通才教育”并非西方“LiberalEducation”的简单搬移,而是一种以中国古代儒家“大学”教育思想为基础,博采近代中外大学教育思想的精粹融合而成的具有独立性的思想体系。梅贻琦认为,大学阶段的直接培养目标应该是“通才”,不应该也不可能负担起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才”的任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从长沙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