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调查和思考

关于北京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调查和思考

ID:38934420

大小:26.7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6-21

关于北京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调查和思考_第1页
关于北京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调查和思考_第2页
关于北京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调查和思考_第3页
关于北京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调查和思考_第4页
关于北京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调查和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北京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调查和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北京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调查和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北京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调查和思考  北京旧城大量存在的历史街区,保留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城市功能与大量的居住人口,是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北京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改造的理念、内容、方式和方法都在发生变化,保护与改造一直处在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调适的过程中,但改善民生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通过吸取以往不同发展阶段的经验教训,北京市加快了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改造的步伐,保护和改造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2、。总结不同时期的历史街区改造经验,面对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新要求,无论是北京旧城整体风貌保护,延续历史街区的社会结构与活力,还是城市功能更新和社会经济发展,贯彻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都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建国初期从保存古都风貌到让位城市经济建设  历史街区集中的旧城是北京城市的核心地带,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承担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重要的城市功能,也是北京市人口居住密度最高的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建设刚刚起步,北京市的房屋和人口问题并不十分突出。面对“梁陈方案”和以旧城为中心的城市建设,北京总体规划

3、确立了以旧城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传统建筑,在旧城改造的基础上建设新首都。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北京政府将城市建设的重点集中在市政建设、道路交通、大型公共建设等方面,对住房的建设和维护则放到了次要地位。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几次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保护北京城的古都风貌,要求“对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物采取有的保护、有的拆除、有的迁移、有的改建,区别对待的方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历史沿革”,《北京观察》2004年第9期)此时针对古都风貌保护的争议,突出集中在牌楼和城墙

4、的存废,建筑物的外观和样式等几个方面。但在贯彻1956年中央成都会议精神的形势下,北京市明显加快了旧城改建速度的部署,主要采用就地改造、插建和占用空地的方式,在一些王府和保存较好的四合院,着手成立各级行政办公机构。大量的行政办公职能安排在北京旧城区,传统的历史街区风貌开始发生变化。在明确的政策导向指引下,北京作为生产性城市开始大力发展工业,以就近解决居民的就业问题。随着大量居民进入旧城,北京历史街区开始新一轮的社会变革,保护北京城古都风貌的政策取向,不得不让位于城市经济建设的需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尽管

5、政府期望能通过历史街区的改造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但由于客观条件和公共财力的限制,真正实施改造的只有十年国庆工程的少数地段,建设总量相对较小。20世纪60、7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北京住房需求激增,一系列以解危解困为目的的应对性住房建设项目应运而生。政府采取经租房等方式,将大量新增人口安置并挤进私人住宅和院落。随着人口持续增长,特别是大量“知青”返城后使住房变得更加困难,政府只好鼓励单位和居民采取“见缝插针”“滚雪球”等方式,以房屋加建、改建等增加容积率的方式来解决居住问题。由此,传统的历史街区一点点被挤占,胡同四合院

6、也慢慢演变成大杂院。由于对历史街区的保护理念得不到真正落实,这种局部性蚕食逐渐扩大,不断改变北京城原有的城市空间布局。因房租低廉,很难做到以租养房,房管部门只能勉强维持运转,历史街区内市政基础设施紧张,居住矛盾开始显现,危房大量增加,加剧了历史街区建筑密度和风貌损毁程度,增加了拥挤程度和保护难度,也为以后的大规模危旧房屋改造埋下了伏笔。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前三十年,在首都北京的各类城市规划中,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对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在这个时期,北京旧城形成了日后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基础,城市中心的功能开

7、始多元化,但由于城市建设的总体规模有限,历史街区整体风貌变化不大。在1982年的国家总体规划中,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北京市排在首位。但此时的保护对象还更多表现在文物保护方面,新中国成立三十年以来缺乏保护意识的应急式改造,导致历史街区出现了大量的危旧房屋。随后不久,北京城便开始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  二、“危”“旧”不分,历史街区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  北京历史街区整体大规模改造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旧城更新改造的第一个阶段,也是由政府行政干预的大拆大建时期。此时历史街区的

8、突出矛盾是房屋面积、数量与功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需求,街区居民强烈要求住房改造。政府也试图通过改良建筑形式和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人均居住面积,进而提升居住质量。  1986年,在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际,历史街区的概念也正式出台,随之迎来的是全国各大城市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改造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