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921908
大小:916.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6-21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复习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思考: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一样吗?。不一样,半透膜是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生物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渗透作用1.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思考:①如右图,半透膜两侧液面如何移动?a侧液面上升,b侧液面下降。因为水分子由单位体积中水分子多的一侧(即低浓度)向单位体积中水分子少(即高浓度)的一侧运动。②a侧液面能
2、无限上升吗?不能,因为上升到一定程度,半透膜两侧水分子运动会达到动态平衡,此时a侧溶液浓度大于b侧,水分子会产生向左侧渗透的压力,这个压力与a侧高出的液柱重力平衡。注:半透膜两侧浓度差越大,达到动态平衡时两侧的液面高度差也越大。注: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一层半透膜。人体细胞的细胞质浓度相当于0.9%Nacl溶液。水从浓度低的一侧流向浓度高的一侧。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原理:渗透作用2.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吸水与失水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③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
3、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4.探究实验——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只要细胞液(液泡中的液体)与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就可以发生吸水和失水。①发生的条件: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大液泡、细胞壁);活细胞(死细胞的细胞膜变成全透性的)②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内因: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外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1、制作装片2、先低倍后高倍观察方法步骤3、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使得洋葱鳞片叶表皮浸润
4、在蔗糖溶液中。4、高倍镜观察质壁分离过程5、方法同3,让已质壁分离的细胞浸润在清水中。6、高倍镜观察质壁分离复原过程。成熟的植物细胞和外界溶液组成一个渗透系统返回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变小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逐渐恢复原来大小恢复原位基本不变清水蔗糖溶液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实验结果记录如下:1.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2.细胞是处于生活状态还是已死亡。3.可以测定细胞的渗透压。(细胞液与外界溶液的关系。)此实验可以验证:质壁分离后无法复原的现象1.质壁分离时间过长,细胞因严重缺水已死亡。2.外界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严重失水而
5、死亡。分析:腌又咸又脆的萝卜条与糖醋蒜的原理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腌萝卜条时,开始时发生质壁分离,后因Na+、Cl-经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致使萝卜条又咸又脆。而腌制糖醋蒜时,因醋酸杀死细胞使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蔗糖和醋酸进入细胞中。初始浓度0Mg2+Ca2+Si4+离子培养液中的离子浓度水稻番茄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1.水稻培养液中的Ca2+、Mg2+离子浓度为什么会增高?是不是水稻不吸收反而向外排出呢?实例一因为它们的吸收速率小于水的吸收速率,所以培养液中浓度会增加。(低于初始浓度表示:无机盐离子吸收速率大于水的吸
6、收速率,导致培养液中该离子浓度减少。)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有差异吗?有差异1.浸入1MKNO3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在此过程中,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先后有()A、主动运输和自由扩散B、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C、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D、自由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D2.实验中发生了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内,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之间的空隙充满了()A、细胞液B、蔗糖溶液C、空气D、清水3.在质壁分离实验中,与细胞壁分离的结构是()A、细胞质B、细胞膜C、原生质D、原生质层4.下图是三个相邻的植物细胞,
7、以及它们之间水分流动方向的示意图。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在浓度上的关系是()A、甲>乙>丙B、甲<乙<丙C、甲>乙,且乙<丙D、甲<乙,且乙>丙甲乙丙BDB分析:水是由浓度低的一侧流向浓度高的一侧。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20世纪初,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放入清水中可分离出细胞膜,化学分析发现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与蛋白质。3.1925年,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发现其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红细胞膜
8、表面积的两倍——细胞膜中的脂质排列为两层。4.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5.1970年,红色荧光标记人细胞,绿色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两种细胞融合,刚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