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906791
大小:1.30 M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6-21
《5.1.2扁形动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动物第一节扁形动物二、扁形动物门的分类扁形动物约15000余种,我国发现近1000种。分三纲:1、涡虫纲;2、吸虫纲;3、绦虫纲。二、分纲概述(1万多种)1、涡虫纲(Turbellaria)(最原始类群,多数自由生活)(1)代表动物:三角真涡虫(2)纲的特点:A、肌肉较寄生种类发达,具纤毛,运动能力较之强。B.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感官较发达。C、杆状体是防御和辅助捕食的结构。(3)常见种类:旋涡虫、中口涡虫、真涡虫、平角涡虫。扁形动物——涡虫纲(Turbellaria)多自由生活,多数生活在海洋,少数生活在淡水,也有生活在土壤中的。体表有纤毛。海洋生活的种类多栖息于潮
2、间带石下或海藻丛中,一些种类也侵入养殖埕地,成为蛤(Ruditapes)、蛏(Sinonovacula)等贝类的养殖敌害。分类:过去一直根据消化管的有无及其复杂程度分为无肠日、单肠目、三肠目及多肠目。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以生殖系统为主要依据并结合消化管的结构进行分类较为确切、合理。常见种类:旋涡虫(Convoluta)、微口虫(Microstomum)、平角涡虫(Planocera)、真涡虫(Dugesia)、直口涡虫(Stenostomum)。一、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两侧对称(bilateralsymmetry):扁形动物——进化地位1。身体开始成为两侧对称(bilateralsym
3、metry)——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动物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部分,这种对称形式称为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的体制:两侧对称使动物运动定向,机体各部分结构和机能分化:出现了明显的前、后、左、右、背、腹之分,背部司保护,腹部司运动,神经和感官向前方集中——机体的机能和效率明显提高。因此,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是动物由适应水中漂浮生活到底栖爬行生活的结果,也是动物进化到陆生爬行的先决条件。2。具有3个胚层(triploblast):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mesoderm)。即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内胚层和外胚层之间出现了中胚层。扁形动物——神经系统、感觉器官1、神经系统出现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除
4、原始种类):扁形动物体前端有1对发达的脑神经节(cranialganglion),由脑神经节向后发出若干纵行神经索(neuralchord),神经索间有许多横神经相连,形成梯形神经系统(ladder-typenervessystem),支配全身。涡 虫2、感觉器官眼点(eyespot):1对,体前端背侧。构造简单:色素细胞(pigmentcell)+视觉细胞(sensorycell)——感知光线明暗,但不能成像。耳突(earrising):一对,体前端两侧。司味觉和嗅觉。脑神经节附近有平衡囊(statocyst);体表各处分布有感觉细胞,感受触觉、化学刺激、水流等。扁形动物——吸虫纲(Tre
5、matoda)营寄生生活。原始种类——体外寄生,高等种类——体内寄生;有1-2个吸盘(sucker)或吸钩(hook);成虫体表不具纤毛和腺细胞,被有保护和兼吸收营养的皮膜(integumentalmembrane),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常见种类:三代虫(Gyrodactylus)、指环虫(Dactylogyrus)、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布氏姜片虫(Fasciolopsisbuski)、肝片吸虫(Fasciolahepatica)。扁形动物——吸虫纲(Trematoda)(1)中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寄生于人、狗、猫等动物的肝脏胆
6、管中,病症为消化不良、水肿、贫血、乏力、肝肿,可致肝硬化。虫体柔软,扁平,透明如叶状前窄后宽,具口吸盘、腹吸盘;精巢2个呈树枝状;体表具有角质层,无纤毛,角质层下有环肌、纵肌和斜肌,但不发达;无体腔,各种器官埋藏在中胚层形成的实质中。2、吸虫纲(Trematoda)1)华枝睾吸虫(华肝蛭)及其生活史(二)生活史终寄主成虫(人肝胆管中)卵随人粪入水中卵被沼螺吞食在螺体内孵出毛蚴毛蚴在螺体内发育繁殖尾蚴逸出螺体鲤科鱼(第二中间寄主)人食未熟的鱼被感染肝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后囊蚴(鱼肌肉中)沼螺(第一中间寄主)华枝睾吸虫的生活史扁形动物——吸虫纲(Trematoda)(3)日本血吸虫(Schisto
7、somajaponicum)在人体内寄生的血吸虫主要有3种,即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曼氏血吸虫(S.mansoni)和日本血吸虫。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引起的疾病称为血吸虫病。是危害人体的重要寄生虫,已有2千年的历史,遍及热带、亚热带地区,以亚洲东部严重。世界上约2亿患者,我国在江南一带流行,在五十年代,患者1千万,受威胁者1亿以上。与其它吸虫不同,由于对血管中生活的适应,身体细长。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