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895945
大小:1.41 M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1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课题:《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1课时总序第 个教案课型: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现象。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现象。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
2、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二.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划分语句节奏。1、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2、《孟子》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是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
3、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3、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城/非不高也环而攻之/而不胜批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三、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一)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二)小组讨论,质疑、解疑。(三)积累文言知识: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城:内城。郭:外城。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池:护城河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坚利:坚固锋利米粟:指粮食多:
4、充足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2、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名——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形――动3、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4、古今异义: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指限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人。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往。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士兵。四、拓展----孟子的有关故事或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2、尽信书,不如无书。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6、孟子故
5、事: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教学(后记)反思:九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廖丽萍课题:《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2课时总序第 个教案课型: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 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6、 教学过程:一、听写上节课学过的重点文言字词。二、细读课文,探究文本。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者先选取攻城的例子,用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再选取守城的例子,用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举例论证)——层层递进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 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这样
7、写有什么用意?——这三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这三句话运用了排比修辞,使文章气势更雄壮,使人感到一种不容置疑,无可置辩的论辩力量。——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从反面论证,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批注4、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本文前面论述战争,是想由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