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3.《愚公移山》第三课时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3.《愚公移山》第三课时

ID:38894165

大小:2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20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3.《愚公移山》第三课时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3.《愚公移山》第三课时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3.《愚公移山》第三课时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3.《愚公移山》第三课时_第4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3.《愚公移山》第三课时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3.《愚公移山》第三课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教学方法:朗读、研讨。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愚公移山》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是啊!“走路难呀,开路更难……”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

2、目光转向课文。二、合作探究:1、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2、思考:2.课文从哪几方面表现愚公移山之难?明确:山之高:“高万仞”; 山之大:“方七百里”;人之老:“年且九十”;人之少:“荷担者三夫”;路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工具简陋:箕畚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明确

3、:家里人:子孙“杂然相许”妻子“献疑曰:……且焉置土石”邻里:京城孀妻遗男:“跳往助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5、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以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她说的话语气较轻,说的是真实的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愚公之妻是“献疑”含有关切和忧虑的情感。河曲智叟“笑而止”含有嘲笑、讥讽的意味。6.愚公面对智叟嘲笑的态度是什么

4、?明确:针锋相对,反唇相讥.(先斥后驳)7.课文为什么写“邻人的孤儿”移山的细节?明确:(1)与智叟形成对比;(2)说明移山得到众人的支持;(3)为下文“曾不弱……弱子”埋下伏笔8、“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什么品质?明确:运用了顶针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体现愚公目光长远以及移山的决心和信心。指导学生理解背诵(1)、斥责——对比(2)、顶真——发展(目光长远)(3)、转折、反问——移山的决心和信心。9、智叟与愚公

5、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明确: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10、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明确: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非常理直气壮;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愚公: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智叟: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自以为是。11

6、、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明确:(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12、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明确:(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

7、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13.从表面上看,智叟是“智”的,愚公是“愚”的,实际上智叟不智,愚公不愚,如此命名寓意何在?明确:智叟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目光长远。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愚公的形象。14、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明确:侧面描写,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 15、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明确:(这是对愚公移山

8、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16、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明确:《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