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884567
大小:3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20
《一岁就上常青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一岁就上常青藤薛涌 “常青藤”指的是哈佛、耶鲁等美国东北部最著名的8所大学。“常青藤原则”被认为是美国精英教育的原则。常青藤的教育目标,绝不仅仅是研究导向,更是成功导向——人的成功。留美学者薛涌在这本《一岁就上常青藤》中,以他女儿的成长为例,详述了在低幼教育中培养孩子“常青藤素质”的重要性。 什么是常青藤的教育 所谓“常青藤的家教”,就是把常青藤的基本教育原则,落实到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而要弄清楚什么是常青藤的教育,我们需要对美国的常青藤盟校从硬件到软件进行一番简单的分析。以耶鲁为例,目前有5275位学生,分属于
2、12个寄宿学院(college);未来计划扩招600名学生,为此要建两所新的寄宿学院。统合起来计算,一所寄宿学院,大概400人左右。这种寄宿学院,主要功能就是学生宿舍。但这是一种自足的宿舍体系:其建筑是自我封闭式的,出入需要证件;里面除了宿舍外,还有饭厅、图书馆、计算机房、教室、自习室、健身房、演艺厅、教授办公室等等设施。另外,学院的院长(master)和一些教授及其家庭,也在学院里居住。特别是院长的家非常大,必要时能容纳几百人,同时附加院长客房,供访问者使用。 这一硬件的功能,是为常青藤独特的教育服务的。常青藤视大学为一个自治
3、的学术共同体。把一个大学切割成几百人左右的一个个小学院,学院内的师生就能基本做到互相认识、叫得出名字,有利于共同体中的成员彼此之间的互动和建立个人层面的网络。一个学院,就像一个家庭。最近要求常青藤扩招的呼声很高,但大部分学校都非常谨慎。因为一旦学校人数增加到近万人,就和规模庞大的州立大学很难有所区别。一个学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就会消失在陌生的人海中,常青藤也就失去了精英教育的特征。 常青藤之所以坚持把一个大学几千名本科生分割成寄宿学院这种几百人的“7小环境”,主要是因为其教育是面对面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不是满堂灌式的。要保持这
4、样的教育风格,就必须有家庭式的“小环境”,或者说一个学院就像一个人人都互相认识的小村子,上课则有大量的讨论班(seminar)。在讨论班中,学生不仅要听讲,还要不停地提问、质疑、辩论。下课回到宿舍,走进饭厅,到处都能碰到熟悉的师友,大家坐而论道,课内课外的界限消失了,学习成了全天候的活动。其实,这样的教育源远流长。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就开始了。苏格拉底被称为是人类的导师,甚至有人说自古至今的西方哲学家,都不过是为他的思想作注脚。他的教育方法,就是在雅典街头和行人对话,生活和“课堂”是融为一体的。以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学生,一般比较有独立思
5、想、创造性和分析能力,也比较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常青藤教育的优越性,也正体现在此。 你的孩子一出世,你对他或她的教育,就应该体现诱导式、对话式的“常青藤原则”。 劳动阶层子弟与中产阶层的孩子:不平等的童年 家庭教育是这种常青藤式的,还是满堂灌式的,对孩子的未来影响巨大。最近十几年,美国高等教育日益普及。许多劳动阶层的子弟也纷纷进大学读书,成为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但是,他们进大学后,许多人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表现明显不如父母是大学生的中高产阶层子弟,日后的事业也不甚成功。其实,劳动阶层子弟学业表现不佳的现象几十年前
6、就被注意到了。对此,美国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证据,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劳动阶层的家教偏向于权威式,更多地使用体罚和命令,中产阶层的家教则更接近我所谓的“常青藤原则”:讲究说理,在具体环境中善于运用抽象的原则来指导具体的行为。 7早在1936年,Melvin Kohn 的研究就总结出这两个阶层在教育孩子时不同的价值取向:劳动阶层更注重孩子态度上的恭敬,中产阶层则注意培养孩子内化的行为准则。1983年人类学家ShirleyBriee Heath 则有更为精细的描述:劳动阶层和中
7、产阶层一样爱自己的孩子,也同样花时间给孩子读书。但在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中产阶层父母在给孩子读故事时,鼓励孩子问问题,并通过问题帮助孩子探究故事的内在含义。这是典型的讨论班式的常青藤教育。劳动阶层的父母,对孩子则很少提问和解释,而更多地用直接的指令,比如:“别碰那把刀子!”在小学头三年级,劳动阶层的孩子表现还相当不错:他们能完成阅读训练,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很长时间。但是,一旦老师问他们:“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孩子,你会怎么做?”这些孩子经常就会耸耸肩,说不知道。中产阶级的孩子面对同样的问题,不仅轻松自如,而且显示
8、了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国的社会学家Annette Lareau几年前深入这两个阶层的家庭进行了实地观察,出版了《不平等的童年》一书,进一步证实了前辈的结论。她发现,劳动阶层的家长对孩子指令比较多:干这个,不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