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_道家生死观之比较

儒家_道家生死观之比较

ID:38853841

大小:220.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0

儒家_道家生死观之比较_第1页
儒家_道家生死观之比较_第2页
儒家_道家生死观之比较_第3页
儒家_道家生死观之比较_第4页
资源描述:

《儒家_道家生死观之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0年第1期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11,2000(总第84期)JournalofQingha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GeneralNo184儒家、道家生死观之比较朱继英(江苏职工医科大学社科部,江苏南京210029)[摘要]尊重生命是儒道两家在生死观上的共同观点,但两家探讨生死的角度不同,对待生死的态度不同,超越死亡的途径也不同。儒家生死观的重心是“生”,道家生死观的重心是“死”。[关键词]儒家;道家;生死观[

2、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102(2000)01—0030—04在茫茫宇宙中,生命的诞生是自然史上的伟大·卫灵公》)孔子的重生思想反映在他的鬼神观上,事件,伴随生命诞生的同时便是死亡问题。生死问题就是重事人轻事鬼;重人事轻鬼神之事。子路询问事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蕴藏在生奉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死之间。世界上各种哲学、宗教都热衷于探讨这一问·先进》)儒家的第二代表人物孟子对生命也同样倍题,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儒道两家在生死观问题上

3、加爱护,孟子弹劾失政,指责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相异之处。而百姓有饥色,野有饿殍的情景是“率兽以食人”。一、尊重生命是儒道两家生死观的共同(《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不能容忍宝贵的生命因饥特征饿而死。《孝经》第一章还明确规定“身体发肤受之儒家十分强调人在宇宙间的崇高地位,认为人父母,不可毁也”,任何人都不能轻易作贱其肉身。是万物之灵,人是天地之心。孔子就旗帜鲜明地指道家高扬个体生命价值,认为在世界万物中,个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尊重体生命是一种最宝贵的存在。

4、老子认为,对于个体来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儒家文化就说,名利得失等等都是外在的、无足轻重的,唯有生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儒学即人学。生命是宝贵的,命才是最重要的,最值得珍视的,不惜以生命和身体必须给予重视。据《论语·乡党》记载,有一次孔子为代价去追逐名利是不明智的。老子还引导人们思回来,得知马厩失火,急忙问道:伤人否,不问马。考这么一个问题:“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马厩失火,自然应该问及马,但孔子首先关心的是亡孰病?”(《老子·四十四章》)答案自然是不言而人,不是马。孔子对战争特

5、别反感,因为战争会造成喻的。庄子继承了老子尊重生命的原则,认为生命的双方人员的伤亡,当卫灵公向他请教如何安排军阵价值高于一切名声、利禄、珠宝,乃至天下。“夫天时,孔子一口回绝“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身,又况他物乎!”(《庄子·事,未之学也”,并在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论语让王》)天下大位是贵重的,而(子州支父)不以大[收稿日期]1999—08—22—30—位来伤害自己的身体,何况其它的事呢。庄子在《让的生死观,为历代文人学者所继承、发展,司马迁的王》篇中,一口气讲了十五

6、个寓言故事来阐述以生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的为贵、以名利为轻的重生思想,呼吁人们要爱惜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可以从儒家命。“今世俗之君子,多舍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道德主义的生死观中找到渊源关系。(同上)庄子曾对人类中道夭折者深表惋惜,并设计道家崇尚自然,是从人和自然的联系中来探讨了种种养生保命的方案,“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生死问题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尽年。”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自

7、然是人、地、天、《(庄子·养生主》)庄子还为世人在身处危境时设计道的规范。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构了种种解脱方法,在《人间世》篇中,庄子一再教导成人的自然物质是气,“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那些与帝王打交道的人如何全身远害。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一气耳。”(《庄子·儒道两家倡导尊生惜命,对唤起人们关心、重视知北游》)庄子把生与死铸入了无限的天地整体之生命的良知,起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人口的生中,身体“是天地之委形也”,生命“是天地之委和存与繁衍。也”,性命“是天地之委顺也”。

8、(同上)人的生命产二、探讨生死的角度不同:儒家注重道生的过程,就是由天到气,由气到形,由形到生命的德,道家追求自然过程,人的生死也就是气的聚散,是自然而然的过儒家重礼仪,讲道德,强调个体对群体对社会的程,生死并不神秘,是自然物质化合变化的结果。责任和义务,自然就会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讨论生生与死的变化是自然之道在人的生命中的体与死,用道德规范来衡量生与死的意义、价值。儒家现,非人力所能左右和改变,人们应当以顺乎自然的认为生命固然珍贵,但还有比生命更为珍贵的东西,态度去处理生死问题,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