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ID:34754454

大小:68.6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10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_第1页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_第2页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_第3页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_第4页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内容摘要: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兼爱仁爱墨子孔子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

2、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重士的风气,使得一时间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受到赏识的如苏秦、张仪之辈,合纵连横,于乱世之中施展雄图大志,位极人臣,青史留名。也有的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转而著书立说,广招门徒,潜心研究,将想法转化为思想理论的高度深度。将思想传于后世,造福百世万世。培养门徒,携弟子周游列国,宣传思想主张,以图有朝一日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在思想的交流争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3、等。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以至于儒家亚圣孟子在其《孟子·滕文公下》写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尖锐批评来痛骂讽刺墨家“兼爱”思想。为了弄清孰是孰非,我们必须先弄清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何本质区别,导致它们核心虽同属关爱人,却产生了尖锐对立。然后再透过两家的争论交锋,看清它们思想上又有何殊途同归之处。二

4、、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其中,“兼爱”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墨家思想的精义在于“兼爱”,“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则是“兼”。墨子倡导“兼爱”不是停留在空泛的说教上,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要着眼于实利。“兼爱”论的提出,其普遍性、彻底性、平等性的特性,迅速吸引世人的眼光,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一时蔚为风潮。孔子的仁学观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孔子关于“仁”的

5、观念,发端于西周时期的人本思想。孔子吸收了西周时期“德”的观念发展形成的诸多成果,用“仁”概括了“德目”的众多内容,将“仁”的观念系统化,铸造起以“仁”为核心的哲学范畴——即“仁学观”,成为儒学和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根本观念导向。“仁”,即“爱人”,这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爱心,它既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通联系与相互关照,又是一种主体内在的意识自觉,是可以自己决定的道德自律和价值追求。“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爱”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即:“亲亲”“仁民”“爱物”。通俗一

6、点说就是我们要先亲近自己的父母亲人,再到对自己周边的人仁爱,最后上升到爱护世间的万事万物的思想高度。孔子倡导“仁”,张扬仁者“爱人”,把个人道德修养的意义提升到仁爱天下的高度。那么具体的如何来施行“仁爱”思想呢?儒家提出了“忠恕之道”把它作为施行“仁爱”的一条根本途径。所谓“忠恕之道”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仁是一种普遍的爱。应该泛爱大众,提倡博爱。儒家仁爱:是一种血缘之爱。它基于这样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孝经》所说的:“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

7、礼。”儒家的仁爱之论,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由近及远,从一个家庭推向一个部族,一个地域,再推向一个国家,最后推向人类,推向宇宙万物。故此,仁爱是一种高起点的爱,因为实际上我们对亲人对父母的爱总是要比他人多一点;仁爱是一种差等之爱,他论证了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仁爱是一种契合原始血缘冲动的情感之爱,它的起点是对特定人的一种冲动。“兼爱”作为墨家的核心思想,提出无差别平等的博爱。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墨子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8、“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与此相伴,自私自利亦是乱世之因,如“亏父而自利”、“亏子而自利”、“亏兄而自利”、“亏弟而自利”、“亏君而自利”、“亏臣而自利”、“乱异家以利其家”、“攻异国以利其国”等等皆为自私自利之结果。一言以蔽之,违反兼爱互利原则的恶果是“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因此,墨子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三、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