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830690
大小:542.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6-20
《《幽门螺杆菌相关》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案例回顾患者,女,54岁,因腹痛(常在饭后或服抗酸药物后减轻),嗳气,无发热、恶心、呕吐、腹泻、血便。工作忙碌。生命体征基本正常。查体:胃中上部有轻度疼痛,无反跳痛。肛检正常,潜血阴性。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影像学检查:胃镜显示有溃疡。腹痛:1、内脏慢性炎症或溃疡2、肿瘤性病变3、内脏血管病变4、内脏功能紊乱无发热、恶心、呕吐、腹泻、血便无急性炎性病变等肛检正常,潜血阴性胃癌:早期无特殊症状,病程发展后可出现呕吐、便血等等肛检:被检者拖下裤子,双手按膝,暴露肛门,工作人员用专用探肛管(或棉棒),深入肛门直肠处,旋转后取粪便作培养肠道细菌用。慢性胃炎、胃溃疡:符合本病例。
2、胃镜显示有溃疡癌变基本排除胃溃疡形成原因1、应激性胃溃疡2、感染幽门螺杆菌C14呼吸法:哺乳动物(包括人)细胞中不存在尿素酶,胃内存在尿素酶是HP存在的证据,因为胃内罕有其它细菌在黏膜定植。为了检测HP,予受检者口服C14-尿素,如果胃内存在HP,其产生的尿素酶迅速催化C14-尿素水解生成NH4+和HCO3-,后者吸收入血液经肺以14CO2形式呼出,收集呼气标本并测量14CO2,便可判断HP感染的存在。建议进行呼气实验幽门螺杆菌1、革兰染色阴性,菌体弯曲呈螺旋形2、微需氧3、生化不活泼,糖代谢阴性检查方法:直接检查、尿毒酶活性测定、免疫学检测及聚合酶链反应等直接检查通
3、过胃镜检查钳取胃粘膜(多为胃窦粘膜)作直接涂片、染色,组织切片染色及细菌培养来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其中胃粘膜细菌培养是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最可靠的方法,可作为验证其他诊断性试验的“金标准”,同时又能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选用药物。幽门螺旋杆菌是人胃内唯一能够产生大量尿毒酶的细菌,故可通过检测尿毒酶来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尿毒酶分解胃内尿毒生成氨和二氧化碳,使尿素浓度降低、氨浓度升高。尿素酶检查免疫学检测目前已有多种免疫学检测方法,通过测定血清中的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来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正常胃粘膜很少检出幽门螺旋杆菌(0~6%),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
4、很高,约50%~80%,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则更高,达90%以上。进入胃粘稠液体鞭毛运动上皮(通过粘附素)定植分泌SOD和过氧化氢酶抗吞噬分泌碱性物质,抗酸;产生毒素等,是为长期处于炎性环境诱发胃溃疡合并精神压力大治疗方案治疗原则①采用联合用药方法;②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80%,最好在90%以上;③无明显副作用,病人耐受性好;④病人经济上可承受性。1、质子泵抑制剂(PPI):PPI杀灭Hp感染的机制为PPI在酸性环境中活性增强并可穿透粘液与表层的尿素酶结合,抑制尿素酶活性,达到抑制和根除Hp的作用。PPI三联疗法:PPI与2种抗菌药的组合2、含铋制剂:
5、铋剂在酸性环境中沉淀并与糖蛋白结合,形成保护屏障,抵御胃酸和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利于溃疡的愈合;并抑制胃蛋白酶的活力,与胆汁酸结合,刺激内源性前列腺素的释放,促进胃粘液的分泌,改善胃粘膜的微循环,促进上皮修复等;对导致胃炎以及溃疡复发的Hp都具有杀菌活性。流行病学1、感染了一半以上的人口2、发病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等条件有关3、慢性胃病患者的检出率更高1979年,病理学医生Warren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黏膜组织切片上观察到一种弯曲状细菌,并且发现这种细菌邻近的胃黏膜总是有炎症存在,因而意识到这种细菌和慢性胃炎可能有密切关系。1981年,消化科临床医生Marshall与
6、Warren合作,他们以100例接受胃镜检查及活检的胃病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证明这种细菌的存在确实与胃炎相关。此外他们还发现,这种细菌还存在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大多数胃溃疡患者和约一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1982年4月,Marshall终于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成功培养和分离出了这种细菌。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细菌就是导致胃炎的罪魁祸首,Marshall和另一位医生Morris不惜喝下含有这种细菌的培养液,结果大病一场。 基于这些结果,Marshall和Warren提出幽门螺杆菌涉及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1984年4月5号,他们的成果发表于在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
7、》(lancet)上。成果一经发表,立刻在国际消化病学界引起了轰动,掀起了全世界的研究热潮。幽门螺杆菌发现的故事THANKS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