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66145
大小:2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9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七课背影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2、着重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4.学习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方法——截取法。一、导入新课1、播放Flash动画歌曲《父亲》2、导入:是啊,正如歌中所唱“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父亲是那登天的梯”,如果说母爱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叙事记实散文《背影》,就是一片体现父
2、子之情的典范之作。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2页,让我们一同走近作者,共同感受这份浓浓的父爱吧。二、整体感知。播放《背影》视频录音,回答下面问题(1—4为抢答题)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明确:(二年前的冬天,徐州)2.“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明确:a、祖母死了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3.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写的主要事件?明确:浦口车站送别儿子4.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明确:背影5.全文共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并依次划分课文结构层次。开篇设疑惦记背影(思念父亲)1父子情深回忆往事悲凉气
3、氛(别时家境)2-3铺垫背影(细心关照)4-5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6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6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76.作者用“背影”做题目好在哪里?a.具有代表性。b.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c.角度新颖,给作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d.符合当时人物所处的特殊位置关系。四、精读赏析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许多事,比如: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拣定座位…….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齐读这一部分,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明确:望父买橘最让人感动。1、请找出描写父亲外貌神态及动作的句子读一读,并体
4、会其中的含义。明确:父亲的穿戴:黑、深青(沉重的背影)走路的姿势:蹒跚(蹒跚的背影)爬月台的动作:攀、缩、倾(艰难的背影)2、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明确:<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4>进去吧,里边没人。(这些话含有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散文贵在以情感人。文中有几次作者的泪在悄悄地流,为什么?请找出来读一读明确:a、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b、感动之泪:望亲买橘c、惜别之
5、泪:父子离别d、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过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贷又是他内心充满忧愁;社会衰败,民不聊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朝不保夕的社会境况又使他深感痛苦和绝望。日渐苍老的父亲却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儿子,宽慰儿子。有些事本来不是他非做不可的,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但他不做便于心不安。为了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难万险中为儿子做的一切,比平常顺境中更难能可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流泪。4.可这篇文章在选入中学课本时,有人却认为,父
6、亲穿过铁道是违反交通规则,不宜当作教材,你怎样认识?(合作交流)过渡:父爱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梁,甚至于以透支生命的方式为儿女开出一条成功之路。五、情感迁移(打出齐读)(齐读)世间的爱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心中,时刻温暖着我们的生命历程。过渡: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个鼓励的微笑,一沓零碎地学费,一句体贴的话,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
7、样,永远的感动着我们。让我们申请的对他们说一声:我懂你们,我爱你们!打出字幕背景,播放歌曲《懂你》六、写作指导过渡:本文之所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除却作者洗练的文笔,细心的观察,用心的感悟,还缘于作者独特的的选材构思——截取法1〉截取法: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闪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选材方法,称之为截取法。2〉链接:教师下水作文《永远的怀念》永远的怀念文/王燕婷公元2003年1月25日,与病魔苦苦抗争了两年的公公,怀着对亲人无限的眷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作为儿媳的我对于老人的内心世界知之甚少,但老人生前对我们
8、关爱呵护的一幕幕,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清晰的定格在我记忆地屏幕上。(开头点题,引起回忆)公公一生共养育了四儿一女,所受的煎熬与窘迫可想而知。老人硬是凭着坚强和勤劳迈过了生活中的一道道坎,使原本贫苦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尤其是三个儿子相继考上了大中专院校,在当地一度成为美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