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上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上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ID:38753414

大小:3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18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上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_第1页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上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_第2页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上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_第3页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上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_第4页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上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_第5页
资源描述: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上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上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摘要: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在大豆上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建立高效再生体系和稳定地遗传转化体系方面,随着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已获得了抗病、抗虫转基因的大豆植株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就大豆遗传转化在受体系统(器官发生受体系统、体细胞胚胎发生受体系统、原生质体受体系统)以及转化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大豆转基因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大豆;遗传转化;转基因;农杆菌;基因枪1大豆再生体系研究进展大豆的组织培养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分别

2、建立了组织、细胞、原生质体水平的植株再生技术,为大豆的外源DNA导人提供了有效的受体系统。1.1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系统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本身繁殖快、单细胞起源、两极性等优点,是遗传转化的基础,不会出现嵌合体问题,而且体细胞胚团高密度高质量,遗传上稳定,可以一次获得大量植株;体细胞胚团可以在适宜的条件下保存,仍然具有再生能力,因此是基因枪和农杆菌转化的最适宜的受体系统。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系统采用的外植体主要为未成熟子叶、胚轴、完整幼胚。诱导培养基主要为Ms以及改良培养基,生长调节物质主要为2,4.D和NAA。80年代初期,Ch

3、ristianson等旧1以幼胚轴为外植体,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首先获得再生植株。随后,Ranch等对2,4.D诱导的大豆未成熟胚的体细胞胚胎发生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Lazzeri等用10mg.L~2,4.D诱导了大豆幼胚子叶的体细胞胚胎发生。他们认为2,4一D诱导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虽然频率高,但形态不正常,难以萌发形成完整植株。NAA诱导的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虽然频率低,但是形态正常,可以不经过愈伤组织而直接生成子叶期体细胞胚。最后获得可育再生植株。周思军等通过大豆幼胚培养,经过体细胞胚胎发生和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并对影响大

4、豆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Finer等M1报道了一个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悬浮培养系统并认为该系统是基因枪和农杆菌转化的理想的靶组织,目前为大豆转化的最适宜的受体系统。周思军、王萍一、王罡等详细研究了固体培养的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与增殖的影响因子,认为基因型、低温预处理、激素、取材时间等因子影响再生率;曲桂芹等,王晓春等研究了影响大豆体细胞胚萌发与再生的因子,提出基因型和体细胞胚形态正常是提高再生率的主要因素。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为原生质体培养、人工种子(体细胞胚外面包上人工胚乳和人工种皮,就可以制备人工种子)制作、优良无性系的繁

5、殖以及植物基因工程和突变体筛选提供良好的试验体系。但是此系统再生频率低,诱导出的体细胞胚畸形很多,不能发育成正常植株,而且体细胞胚多次继代增殖以后,胚性可能丧失以及体细胞变异等问题可能造成再生频率下降。因此有必要建立适合大豆体细胞胚基因转化的高效组织培养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1.2大豆器官发生再生系统Cheng等首次报道用无菌苗的子叶节为外植体,诱导丛生芽获得高频率的再生植株。Kartha等相继用无菌苗茎尖;Barwale等用未成熟胚子叶;Wright用上胚轴和初生叶;Hinchee等¨纠用成熟胚子叶;Mccabe等Ⅲo用幼胚轴;Ki

6、m等以下胚轴ll副相继通过器官发生获得再生植株。国内最先报道的是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和黑龙江省农科院从大豆下胚轴诱导出再生幼苗。随后,1983年陈云召等从大豆下胚轴和小真叶离体培养成再生植株;1994年薛仁镐等¨引培养幼胚、幼胚子叶、成熟子叶节、成熟子叶等再次从大豆下胚轴和小真叶离体培养成再生植株。至今已经获得成功的器官发生再生系统的外植体有成熟胚子叶、无菌苗的子叶节和幼胚轴等再生系统。大豆器官发生再生系统外植体来源广泛,组织培养时间短,仅仅3个月就可以得到再生植株,但是此再生系统不经过愈伤组织的继代增殖,转化以后,即使在筛选浓度相对较

7、高的培养基中筛选,部分非转化的不定芽仍然可以存活。所以筛选较难,而且得到的植株多为嵌合体,增大了鉴定、筛选传代和纯化的工作量。1.3原生质体再生系统Wei等心叫首次获得大豆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随后,罗希明等和Dhir等以相似的方法获得不同品种的大豆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张贤泽等眩副和肖文言等培养大豆原生质经胚胎发生获得再生植株。从理论上讲,原生质体再生系统是克服嵌合体问题的最有潜力的系统,但是此系统工作量大,操作复杂,再生不易成功。2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大豆的遗传转化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基因枪、电击、花粉管通道与注射、原位转化、PEG介

8、导等,已经获得转抗虫基因植株。但是,大豆组织培养有一定的难度,是公认的难转化的作物,其主要原因是从转化的细胞或组织分化再生植株困难,尽管许多研究者致力于优化大豆的转化系统,但是大豆转化的频率仍然很低,受基因型限制,重复性很差。另外,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