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51364
大小:3.31 MB
页数:49页
时间:2019-06-18
《通论二:汉字及其构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通論二漢字及其構造一漢字的創製二傳統“六書說”三漢字的形體演變(一)漢字及其與漢語的關係文字是記錄語言的視覺符號系統,是人類交流思想的輔助工具。漢字是記錄漢語的視覺符號系統。從時間上看,人類語言的產生遠遠早於文字的創製。因此,我們說語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一漢字的創製作爲符號系統,文字以視覺可見的形體來記錄語言。詞是語言中能夠單獨使用的最小的音義結合單位,聲音是其形式,意義是其內容。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體系,其以一定的聲音和意義為內容,並以一定的形體構造為形式。在詞中,聲音和意義是約定俗成而
2、直接結合的。對於文字來說,形體與聲音和意義的結合的因文字性質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情況。對拼音文字來說,形體、聲音、意義三者之間的關係是線性的,它們之間都是靠約定俗成來結合的。可以表示為:對於構意文字,特別是漢字來說,形體、聲音、意義三者之間的關係是環形的。在三者之間,聲音和意義約定俗成地相結合,形體與聲音是約定俗成的結合;與此同時漢字的形體在形義統一的原則之下直接地通過一定的構形理據即構意與意義相結合。可以表示為:通常把“形”“音”“義”看作漢字的“三個要素”。所謂“音、義”實際上是漢語賦予漢字的。漢字
3、的基本屬性應該包括形體、結構、職能三個方面。約公元前1750至1350年,鄭州二里崗商代文化遺址出土陶器上刻畫的十五種符號:约公元前19到15世紀,河南偃師二里頭商代遺址出土的陶器刻符:(二)漢字創製的考古探索約公元前4500到2300年,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陶器及其殘片上的刻符:約公元前5000至4500年,仰韶文化遺址出土彩陶上繪有的符號:從文字產生和發展的歷史來看,世界上的大多數文字都起源於圖畫文字。“圖畫”不等於“文字”直到圖畫表示的概念固定了,線條簡略了,成爲形象化的符號,而且和語言裏的
4、詞發生了聯繫,有了一定的讀音(這一點很重要),才成爲文字。唐蘭:“文字本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但圖畫卻不一定能讀。”二傳統“六書”說“六書”之名始見於《周禮》《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承襲西漢末劉歆《七略》所作):“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漢末鄭玄《周禮注》引劉歆的再傳弟子鄭衆說:“六書
5、,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許慎(劉歆再傳弟子賈逵的學生)在《說文解字·叙》中說:“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鄭眾: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
6、聲。許慎: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後世講“六書”,一般采用許慎的名稱而依班固的次序。1.象形2.指事3.會意4.形聲左形右聲:江溢棋詁訪任飽握右形左聲:攻期胡顏邵頂雞救上形下聲:空箕罟草簡室篇菜下形上聲:基愚背翁裳恐姿盲內形外聲:衡哀問閩鳳外形內聲:術衷閣國固形占一角:勝修穎務佞聲占一角:徒旗從寐碧(1)意符表示形聲字本義所屬的意義類別和範疇。以“貝”爲意符的形聲字:財貨賄賂賞賜貴賤賒貸——和財物有關以“言”爲意符的形聲字:談論請謁許諾諷讀譬諭——和言語有關《說文》:“過,度也。从辵咼聲
7、。”走過、經過——超過、勝過——過錯《說文》:“舉,對舉也。从手與聲。”舉起——舉兵、舉薦——全、都《說文》:“叔,拾也。从又尗聲。”拾取——(叔叔)(2)聲符是用來提示而不是標示形聲字的讀音的。有些聲符讀音相近或相同,可以互相通用。暱—昵線—綫?—愬(3)有些意符所表示的意義範疇關係密切,可以互相通用。彳、辵、足、走等意符有時可以相通:征—?、徯—蹊、趠—逴、踣—䞳言、口、欠三個意符也常通用:詠—咏、嘯—歗、訢—欣“象形”是漢字構造的基本原則:“會意”和“形聲”多數情況下也是以“象形”爲基礎的。“
8、象形文字”和“象形字”不同:“象形文字”是世界各種文字當中的一個類型;“象形字”則是採用“六書”中“象形”的方法構造的漢字。轉注的不同理解:江聲“部首說”:“建類一首”是指《說文》部首,而《說文》在每一部首下都說“凡某之屬皆从某”(如“凡木之屬皆从木”),就是“同意相受”。戴震“同訓說”:“轉注”就是“互訓”(轉相爲注,互相爲訓)。(如“考,老也”“老,考也”。)朱駿聲“引申說”:“轉注者,體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長是也。”(《說文通訓定聲》)——轉注就是引申。“六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