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48109
大小:2.99 M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6-18
《《地下水污染与癌症》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演讲:信息收集:图片筛选:PPT制作:地下水污染与癌症中国地下水污染现状日前山东潍坊被疑有企业往深层地下排污的消息,引发了公众对地下水现状的关注和忧虑。在多种污染源作用下,我国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且污染速度快。2011年,全国200个城市地下水质监测中,“较差极差”水质比例55%,并且与一年前比15.2%的监测点水质在变差。。“我们在关注GDP增长的时候,实际上在付出非常昂贵的环境成本。”现状癌症多发地即污染最重地区由于长年的污染积累后,伤害终于爆发,2002年以来,“癌症村”、“怪病村”现象在中国各地频频出现,尤其是广东、浙江
2、、江苏等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GDP增长和“癌症村”增加之间呈现伴生关系。近两年来,更增添了向内地资源省份蔓延的趋势。这些“癌症村”集中处于工业区周边或城市下游,形成对城市的一种恐怖的包围。1.企业排污致重金属污染2.农村地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被污染的原因企业排污致重金属污染不法企业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排地下的行为早有先例。有媒体调查时发现,除了挖渗坑、渗井偷排外,为了躲避查处,有的企业用高压泵将大量污水直接注入地下。遗憾的是,这一现象似乎并未引起政府和公众足够的重视,地下排污也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去年春节期间发生的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
3、件,肇因就是一家企业将污水直接排入地下溶洞。今年年初,山西长治苯胺泄漏事故引发的河流污染,波及山西、河北、河南三省,恶性水污染事件不断发生。污染案例农村地下水污染严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用城市污水灌溉等,都让土壤受到污染,形成最大的面状污染源,而被污染的河流湖泊会直接渗透到地下水源。相对于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质量要优良,这也是很多城市用水的主要来源。但一些地带的隔水层很薄,甚至开了天窗,使已受污染的浅层水进入到深层水。城市污水排放量增加,但处理能力不足,甚至市政管网渗漏,都会造成地下水污染。所以,城市也是污染的源头之一。地下水
4、污染对人的影响长三角不合理排污致“镉米”出现近两年,项目组专家从南京出发,沿途考察对比了太仓、昆山、锡山区、宜兴、溧阳、金坛等典型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分布状况与发育特点,考察结果显示,目前局部地区已出现重金属镉超标的“镉米医学文献已经证明,镉进入人体,多年后可引起骨痛等症,严重时导致可怕的“痛痛病”。所谓“痛痛病”,又称骨痛病,曾多发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该国由于开矿致使镉严重污染农田,农民长期食用污染土壤上的稻米等食物,导致镉中毒,患者骨头有针扎般剧痛,口中常喊“痛啊痛啊”。解决办法栽种“苏柳795”和“苏柳172”这两个品种
5、的柳树,能有效吸收土壤中聚集的重金属镉。实地种植柳树修复镉污染土地的试验结果显示,柳树生长半年后,其树叶中的镉含量将远超过土壤,柳树叶可吸收比污染土地中高出至少4倍的镉。地下水污染对动物的影响辽宁海城市污水排放据国土资源部网站资料,辽宁海城市污水排放造成地下水大面积污染,附近一个村160人因水而亡;由于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淄博日供水量51万立方米的大型水源地面临报废。即使是北京,浅层地下水中也普遍检测出了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此前,地下水污染导致癌症高发甚至牛羊绝育的报道,在诸多地区出现。地下水污染防治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6、可便捷探测检测地下水污染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打孔采样,对采获样品进行全面分析测试,得到真实的水质状态;二是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地面上即可得到污染源地下空间分布的全面资料,包括污染源的污染扩散趋势——深度、流向和速度等。 探地雷达则是以地下介质的介电常数为物质基础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发射天线发射高频电磁波,接受天线接收来自地下介质的反射波,根据波在地下的传输时间、幅度及波形特征来推断地下介质的相关信息。地下水如果被污染后,地下介质的电性(介电常数)会发生变化,电磁波在地下传播的路径、强度、波形会随之变化,通过分析研究波的变化特征
7、,从而达到检(监)测地下水污染的目的。应尽快筹建专业勘探防污队伍遗憾的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地下水污染防治中并未得到广泛运用。程业勋说:“检测所需的探地雷达和高密度电法仪都是地球物理实验室的常用仪器。一台普通探地雷达需要20多万元。但做这种测验并不一定非要去买个仪器,可以到一些大学、研究所的实验室借用或租用,成本不高”。北京桔灯勘探地球物理有限公司经理李朝香介绍,目前,市面上探地雷达的价格从20几万元到100多万元不等,高密度电法仪的价格从20几万元到200多万元不等。“探地雷达、高密度电法仪的用途很广,一些事业单位,如大学、研
8、究所多有购买,用于实验研究与教学。另外,地矿局、地质局也都有,大多用于工程检测”。谢谢观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