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42825
大小:53.0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18
《易”之三名与“诗”之三题——论钱钟书《管锥编》对易学、诗学的阐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易”之三名与“诗”之三题——论钱钟书《管锥编》对易学、诗学的阐释发表日期:2007年11月12日出处: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作者: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李洲良摘要:经钱钟书的阐发,“易”之三名被赋予了现代意义。其价值在于肯定了汉语的思辨特征,并将古代思辨哲学与西方阐释学相互打通而获得“阐释之循环”的现代方法论意义。诗之三训,诗与乐,诗之含蓄与寄托同样被赋予了现代意义,是感悟与思辨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廓清了诗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这些不仅体现了钱钟书汰虚课实的严谨学风,更体现了他以“打通”为
2、特色的学术境界,是他治学思想与方法的具体体现。关键词:简易;变易;不易;诗;乐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一4937(2001)04一0071一04一、“易”之三名《管锥编》一开篇,钱钟书先生便从《周易正义》中引出“易之三名”:《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郑玄依此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1]((P1)所谓“易一名而含三义”,通俗地讲,就是“易”这一语词具有多义性,而其诸义项间的关系,则比较复杂,
3、用钱先生的话说,是“兼背出与并行之分训而同时合训也”[1](P6)。一般说来,语词义项间的关系大致有两种:一是“并行分训”,如《论语·子罕》中的“空空如也”的“空”字,既可训释为“虚无”,也可训释为“诚悫”,两种训释虽不同但并不相互否定。一是“背出分训”或曰“歧出分训”,如“乱”兼训“治”,“废”兼训“置”,《墨子·经》中将“巳”释为“成”与“亡”两种不但相反而且矛盾对立的两个义项,这些都是古人所说的“反训”。通常情况下,一个字或词的各个义项间无论是并行分训还是背出分训,在特定的语境中,只能在诸义项
4、中拈出其中一项而舍弃其他各项,不能同时合训。我们先看“易”之分训义,然后再探讨“易”之合训义。钱先生说:“‘变易’与‘不易’、‘简易’,背出分训也。‘不易’与‘简易’并行分训也。‘易一名而含三义’者,兼背出与并行之分训而同时合训也。”[1](P6)那么,郑玄所谓“易简”、“变易”、“不易”究意是什么涵义呢?“易简”即“简一”、“易一”。《易传·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唐代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这样,
5、“易”者如老子所言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可见,从发生学意义上看,“易”与“道”都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体,“易简”是指遂古之初,上下未形,冥昭瞢暗,混沌未开的太一世界。与“易简”相比,“变易”似易于理解。《易传·系辞下》云:“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就是“变易”。如果说“易简”是尚未分化的世界统一体,那么“变易”就是物质由单一向万殊演化过程的“存在”方式。“不易”是“易之三义”中较难理解的。经学家谈《易》时,常对此产生困惑。张尔歧《嵩庵闲话》卷上云
6、:“‘简易’、‘变易’,皆顺文生义,语当不谬。若‘不易’则破此立彼,两义背弛,如仁之于不仁、义之于不义。以‘不易’释‘易’,将不仁可以释仁、不义可以释义乎?承伪袭谬如此,非程、朱谁为正之!”,对此,钱先生指出张尔歧犯了“苛察文义,而未洞究事理”的错误,他不知“变不失常,一而能殊,用动体静,固古人言天运之老生常谈”[1](P6一7)的道理。钱先生认为,“不易”并非文字上的“不变易”而是包含着“变易”的“不易”,犹如老子所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P7),亚里士多德所谓上帝有“不动之动”[1](P1
7、)。如果说“变易”是“一而能殊”,那么“不易”,则是“变不失常”。“易”之三义同时合训,包含了从“简易”到“变易”再到“不易”的过程。如果说“变易”是对“简易”的否定,“不易”是对“变易”的否定,那么,这一过程便蕴涵着“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规律。这一过程的动态(线性)描述应该是这样的:作为混沌未开的统一世界(简易),化孕出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万事万物(变易),这万事万物按着自身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并形成了相反相成的统一世界(不易)。在这里,“不易”的统一并非是对“简易”的统一的简单回归,而是
8、螺旋式的上升,是由发生论的统一演变为认识论的统一。5需要说明的是,从方法论上看,“简易”-“变易”-“不易”的过程不是单向的线性变化过程,而是双向互动循环往复的过程,它体现了认识过程的双向建构性。这种方法在西方现代哲学中称为“阐释学”方法,用钱先生的话说,叫“阐释之循环”:“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求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循环’者是矣。”[1](Pl71)西方现代阐释学认为,文本字词、修词机趣、作者宗旨、文化背景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