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儒家道德教育的历史批判及其现代性意蕴

对儒家道德教育的历史批判及其现代性意蕴

ID:38685365

大小:5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17

对儒家道德教育的历史批判及其现代性意蕴_第1页
对儒家道德教育的历史批判及其现代性意蕴_第2页
对儒家道德教育的历史批判及其现代性意蕴_第3页
对儒家道德教育的历史批判及其现代性意蕴_第4页
对儒家道德教育的历史批判及其现代性意蕴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儒家道德教育的历史批判及其现代性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儒家道德教育的历史批判及其现代性意蕴张学强[摘要]儒家道德教育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教育的主流,在其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后受到了来自先秦道家、墨家、法家及魏晋玄学、佛教和明清启蒙教育思潮的强有力的批判。对这些批判的历史梳理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与实践,重建当代德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关键词]儒家道德教育历史批判启示[作者简介]张学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兰州730070)6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道德教育理念和道德规范两千余年来伴随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已植根于中华民

2、族每一个体的心理结构之中,成为其道德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其道德情感的形成,并对其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国儒家传统道德资源是每一个体品德生成和民族整体道德提升的基础,是中国当代德育体系重建的立足点。如何对中国儒家传统道德教育进行合理扬弃?视角可以是多重的,既可以立足现代社会发展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也可以通过中外比较的方式对其加以区别阐释,但还有一种视角是非常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了的,那就是通过对儒家道德教育历史批判的分析、梳理,了解儒家道德教育两千余年来所遭遇的种种理论与实践上的困境和难题,借助于

3、历史上各个思潮、流派对儒家道德教育的批判及儒家对其道德教育的自我批判来进一步洞察儒家道德教育的利弊得失。中华文化从来都是光辉灿烂的多元文化,自先秦时期出现的儒、墨、道、法等学派及稍后出现的玄学、道教、佛教等及宋明理学、明清启蒙思潮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最强音。在道德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各个流派从各自的哲学观(本体论、人性论及认识论)出发,为了达成其理想的社会,分别提出了各自的道德观及道德教育思想,从不同的维度展开了对儒家道德学说的批判,伴随儒家走过了两千余年曲折的发展路程,为我们重新审视儒家道德教育传统和重建当代道德教育体系

4、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一、诸子时期的对话:先秦道、墨及法家对儒家道德教育的批判对儒家道德教育的批判首先产生于被称为“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在长达两三百年的百家争鸣中,道家、墨家及法家等重要流派都曾对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道德教育展开过言辞激烈的批判,而这些批判是在社会秩序的重建及个体安身立命的宏大话语情景中进行的,道家、墨家及法家也正是围绕道德教育等核心话题展开了各自对理想社会秩序重建的叙述和对个体合理生存方式的追求。1、以自然对抗人为:道家对儒家道德教育的批判。儒家提倡以德治国,强调“仁、义、礼、智、信”道德规范的

5、规训价值,主张通过“明人伦”的社会教化和个体的自觉的道德休养达成“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理想社会。这一观念体系首先遇到了来自道家尤其是其创始者老子的反驳。“道”为老子思想的根源与核心,在老子看来,“道”有两个最基本的规定:一为道生万物即是指“道”为万物之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6第四十二章》)一为道法自然,认为“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自然无为的天道是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依据,无为的自然是人类社会秩序效法的榜样,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就是一

6、种素朴的无争无欲的社会,这种社会便是原始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由天道“无为”的观念出发,老子否定了儒家以德治国的路线,认为它违背了天道自然的法则,与因循自然无为相比,道德教育并不是最好的国家治理手段,“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民争”(《史记·货殖列传》)。主张通过教育让人们做到不争、知足,要懂得柔能胜刚,弱能胜强,也就是做到“无事”、“无欲”,能做到这些,自然就是一个具有高深德行的圣人,而民会自正、自富、自朴,人们彼此就会相安无事,社会由此而安定,天下从此而太平。老子批评当时儒家的道德教育是“人为”的

7、教育,仁、义、礼、智是对个体自然本性的戕害,是大道荒废的产物,是家庭不和、国家混乱的结果,“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老子·第十章》。)2、以“平等兼爱”取代“爱有差等”:墨家对儒家道德教育的批判。与道家对儒家道德教育的批判相比,墨家与儒家在道德教育领域的争鸣则更为激烈,道德教育成为两家争鸣之焦点,墨子以“兼爱”核心的道德教育矛头直接指向了儒家,在《墨子·非儒下》(注:《非儒上》已佚)中对儒家道德教育、社会学说及孔子之言行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稍后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人物对墨

8、子“兼爱”思想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抨击。墨家是小生产者的思想代表,主张建立人人相亲相爱、彼此互助互利的“兼相爱、交相利”的大同社会,其思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正义感与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在墨家看来,儒家之学说上不可治国,下不可安民,虚伪诈说,劳民伤财,“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