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学案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学案

ID:38681706

大小:26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17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学案_第1页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学案_第2页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学案_第3页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学案_第4页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前公元359年秦国)课标内容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特点以及历史作用。知识回顾:春秋战国时代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u经济:铁制农具与牛耕技术运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u政治:礼崩乐坏,分封宗法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领导改革变法兴起u军事:诸侯进行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u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改革 名称内容本质成效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不论公田私田都按土地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①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加速了齐国井田制瓦解②使齐国率先成为中原霸

2、主鲁国初税亩不论公田和私田,都征收实物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史记》1、必要性:秦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落后(秦襄公立国秦穆公小霸秦献公改制)。2、可能性:⑴有利条件:君权集中、重视法家、民风质朴尚武。⑵历史机遇:邻国削弱(“三家分晋”)、士人游说⑶个人因素:秦孝公锐意改革(求贤令);商鞅热衷法家学说阅读教材23页学思之窗中的材料,分析秦孝公为什么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霸王之道感兴趣?提示:帝王之道即儒家治国理论,要求当政者以礼治国,实行仁政,不符合时代要求。称霸之道

3、即法家治国理论,主张适应时代发展进行变法,建立中央集权,奖励耕战,适应战国兼并战争和封建经济发展需要,有利于秦孝公称霸大业。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材料:令民为拾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

4、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措施作用经济开阡陌,废井田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促进封建经济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为秦统一奠定物质基础;抑制商品经济发展,违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统一度量衡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军事军功授爵制增强秦国军队战斗力;公开承认占有奴隶合法性等,改革不彻底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奴隶主贵族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轻罪重罚政治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化基层管理,加强专制统治;加重剥削制定秦律用法律形式把改革内容固定下来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轻视教化,压制人民思想,摧残

5、文化习俗改革社会风尚习俗改变社会风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三、商鞅变法的评价:(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1、结果:“商鞅虽死,秦法犹存”2、性质: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化改革(核心是“重农”和“法治”)。3、进步性:⑴政治:

6、打击血缘宗法制度,健全封建国家机器,开始中央集权制度建设。⑵经济:废除旧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封建经济发展。⑶军事:提高秦军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4、局限性:⑴轻视教化,轻罪重罚。⑵加重剥削压迫。⑶改革不完全彻底。⑷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导致秦朝暴政。5、成功原因:(1)顺应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根本原因);(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贵)(3)充分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4)秦孝公大力支持(政治保障)6、启示:1)改革是曲折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2)改革是国家富强、社

7、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光明前程。1)改革者应有坚定意志、务实政策;改革措施应适合国情,顺应民意。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2012年12月南昌一中、十中联考)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