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665483
大小:33.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6-17
《良知之行:王阳明心学的九个关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良知之行:王阳明心学的九个关键(本文为公众号“大阴阳论”ID:dayinyanglun原创,经授权发布)前段时间读到梁启超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一文,非常喜欢。古代经典的注解,我喜欢读学者之作,因为学问做得扎实,对文本的把握更准确而全面,可以为我们提供最稳固的攀登阶梯。至于内涵,很多时候则是需要自己体悟的事。难得的是,梁任公此文不但功夫下得深,对心学的理解我觉得也非常到位,每每给我很大的启示。所以就想推荐给大家,让更多的人看到和受益。但因为原文很长——将近一万四千字,文言引用又太多,读起来是有一定门槛的,就想着再重新整理下,从中提炼出不同的主题,摘录其中的精华段落,并附以我的解读,想
2、来把握上就会容易许多。这篇文章出自梁任公1926年的讲稿《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除引论分为四章,此文是第三章及重点和精华所在。因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在阳明心学中的核心地位,本文说到的因此都可以称为阳明心学的大关键,望诸位珍之重之。1、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否是一回事?“致良知”这句话,是把孟子里“人之所以不学而知者,其良知也”和大学里“致知在格物”那两句话连缀而成。阳明自下解说道:“孟子云‘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孰是无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易》谓‘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
3、工夫,全不曾道着矣。此知行之所以二也。”观此可知致良知正所以为知行合一,内容完全一样。所以改用此口号者,取其意义格外明显而已。我曾经以为两者不是一回事,而是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发展和圆满。因为知行合一不只可以指向善,也同样可以指向恶——恶人也是可以知行合一地作恶的。这段话则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示——说恶人也可以知行合一是不对的,因为恶人所谓的知,非真知而是妄知,是邪知而非良知。2、“无善无恶心之体”究竟是什么意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后来刘蕺山、黄梨洲都不信四句教,疑是王龙溪造谣言。……蕺山们所疑者,不过因无善无恶四字,不知善之名对恶而始立
4、,心体既无恶,当然也无善,何足为疑呢?“无善无恶”是禅之所言,而阳明一向是将儒禅分得截然的,又怎会提出这样一个心体?梁任公给出了大概最合阳明精神的回答——善恶是相对而立的,没有了恶自然就没有了善。如何才能没有恶?便是四句教的“知善知恶”“为善去恶”,依本有的良知而行,以及时时事事的省察克治。如此,四句教就是自然而然、浑然一体的了。3、致良知的极容易“尔那一点良知,正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何等稳当快乐。”拿现在的话,只是绝对的服从良心命令便是。然则为什么不言良心,而言良知呢?因为心包含意与知两
5、部分,意不必良,而知无不良。阳明说:“凡应物起念处皆谓之意,意则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之良知。依得良知即无有不是。”“所以良知是你的明师。”……本能的发动虽有对有不对,然而某件对某件不对,我们总会觉得。就“会觉得”这一点看,就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一副本钱。良知拥有先天的善恶判断,任何人都是如此。即使是作恶的人,肯定也知道作恶不对。无条件地依照良知对善恶的判断而行事,就是致良知的根本义,这便是极容易处。4、致良知的极不易良知虽人人同有,然其明觉的程度不同,所以要下“致”的工夫。“圣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贤人之知,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虽有昏明不
6、同,其能辨黑白则一。虽昏黑夜里,亦影影见得黑白,就是日之余光未尽处。困学工夫,亦只从这一点明处精察去耳。”有人对阳明自叹道:“私意萌时,分明自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却去。”阳明道:“你萌时这一‘知’,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把那私意销除去,便是立命工夫。”抓着这命根往前致,致,致!由阴霾天的日致出个浮云天的日来,由浮云天的日致出个青天的日来……致良知工夫是要无间断的,且要十分刻苦的。方才引的“私欲萌时那一知”,要抓着做个命根,固也。但并非除却那时节便无所用力。阳明说:“譬之病虐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所以,“省察克治之功,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
7、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披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圣人和凡人的区别不是有没有良知这一光明本体,而只是明觉程度不同,受遮蔽的程度不同。即使不同,却都多少有本体透出的明处。依照这明处进行省察克治——当下一念善的则留、恶的克去,不仅有事时被动省察克治,而且无事时主动追究披寻,不拔病根誓不罢休,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