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631749
大小:81.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0-23
《王阳明良知与致良知学说中的心理学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王阳明良知与致良知学说中的心理学问题:良知与致良知学说在王阳明心学中占据中心地位。良知与致良知学说包含两大理论局限:否认良知中理的客观存在与从现实生活获取之的可能性;否认一般知识、能力在成圣与在道德观念形成中的作用。对上述两大理论问题上的错误及其产生原因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检讨:否认外界之理的存在以至达到违反人类常识与儒家经典精神结论的原因;否认知识能力在成圣中的作用以及否认闻见之知在道德观念形成中的作用的错误和危害性;关于良知之体和用的理论及其中的错误。 关键词:良知;致良知;心中和外在之理;闻见之知
2、;良知之体和用 :B84 :A :1001-4608(2012)01-0081-09 收稿日期:2011-11-01 简介:王启康,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430079 关于人的良知与致良知的问题,是明代理学家王阳明(1472-1529)心学中的主要的和核心的问题。王阳明的心学的目标是教人如何成圣的,而良知和致良知的理论就是回答人可能成为圣人的内在依据以及如何修养成为圣人的途径的问题。因此,良知与致良知的问题就自然成为其心学中的主体或核心问题。他的心学中的其余部分和问题都是与这一问题紧密相关并深受其
3、影响的。 一、良知和致良知学说提出的历史背景 王阳明的心学的提出和倡导,是王阳明对我国儒家思想的一次改良运动。王阳明是儒家思想和学说的忠诚的信奉和捍卫者。他认识到儒家的最高的目标,是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即阐明和发扬儒家的成圣之道,并以圣王之道来治理社会,最终实现理想的太平盛世。从这种要求来看,当时社会上的学术风气却是非常糟糕的。儒家从北宋起,已经成为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流派,而随着主导、统治地位的取得,也出现了一种腐败的倾向。当时社会上一般的读书人都把研读儒家的经典当作参加科举考试,谋取功名利禄的
4、手段。专职的研究者们则热衷于经典的考据和注疏以显示自己的深邃,而真正以成圣治世为目标者则少而又少。王阳明把这种学风概括地称之为“玩物丧志”。玩物指的是热衷于一些与社会人生无补的活动,而丧志则是指的忘掉了儒家的“成圣治世”这一根本目的和理想。 要解决、消除这种“玩物丧志”的状况,就要找到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王阳明通过分析指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人们过分迷恋于向外界环境找寻道德理念(理)发生的依据而忽视人心内部已有的力量,即所谓“务外遗内”;以及不明白道德修养在各种知识中的决定作用以至沉湎于各种具体知识
5、的获取上,即所谓“博而寡要”。而良知和致良知理论的提出,就是要为解决这些问题并最终使学习者摆脱这种不良状态并回复到成圣治世的热情中去。从此可以看出,良知与致良知的理论,是王阳明为了救世而提出的,也是为了重振儒家的事业而提出的一种豪举。 二、良知和致良知的概念 为了探求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依据和途径,王阳明研究了从尧、舜、禹、文、武、周公到孔孟等一系列古圣先贤的经历、事业和思想,以求得到成圣的真谛。根据其研究的结果,他认为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首先就在于他们都有一种天生的从善去恶的心。他把这种天生而具有的从
6、善去恶的心叫做良知。然而他又发现普通人也具有这种良知。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在于圣人们都肯于、乐于并善于维护和发展,并不断扩大和加深,在实际活动实现这种从善去恶之心,而普通人则不能做到这一点。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具有如下的根本特点: 首先,是良知的普遍性。它是所有的人都有的。“无间于圣愚”,是圣哲与下愚都有的。而且,从古到今都是如此,“亘万古而不变的”。 其次,是良知的坚韧性。这是与其是天生的不可分的。因此,良知虽然在人的生活中可由于私欲的蒙蔽而受到阻抑,但只要学习者能进行不断的去蔽的努力,就能使之回
7、复其本来的面目而得到道德的发展和进步。而且,不管蒙蔽如何严重,这种天生的从善去恶的倾向,终究不会完全丧失掉。这正是人不管如何变坏而仍然有可能变好的内在依据。 再次,良知的心理内容乃是建立在人与天地万物同体的观念基础之上的一种普遍的爱。这种普遍的爱的“真切笃厚、不容蒙蔽处”,是人皆有的孝亲、从兄的思想感情。“盖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诘,而但唯致此事亲从兄一念真诚恻怛之良知以应之,则更无有遗缺渗漏者,正谓其只有此:良知与致良知学说在王阳明心学中占据中心地位。良知与致良知学说包含两大理论局限:否认良知中
8、理的客观存在与从现实生活获取之的可能性;否认一般知识、能力在成圣与在道德观念形成中的作用。对上述两大理论问题上的错误及其产生原因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检讨:否认外界之理的存在以至达到违反人类常识与儒家经典精神结论的原因;否认知识能力在成圣中的作用以及否认闻见之知在道德观念形成中的作用的错误和危害性;关于良知之体和用的理论及其中的错误。 关键词:良知;致良知;心中和外在之理;闻见之知;良知之体和用 :B84 :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