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上好一堂小学语文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何上好一堂小学语文课雪山中心学校:张红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并不轻松,首先要备好课,备好课要做到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对课文内容要了如指掌。而不应是马虎、大概之类。要不然我们教师讲起课来就会不着边际无所适从,把握不住课文的精髓就会偏离教学大纲;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烂熟于胸。“好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占多大比例,听得懂这堂课的学生有多少,如何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容等,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其次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对学生的尊重、赏识,要求我们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赏识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最后注重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2、。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两者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一、备好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课程改革环境下,语文教师的备课不能墨守传统的备课评价模式,也不能杂乱无章,无章可循。作为母语的语文学科教学,不仅是国民基础语言的学习,更是了解本土固有文化,培养其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由此,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仅肩负着教育的使命,更具有弘扬民族精神的神圣职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备课一样,首先应符合如下要求:5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每个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备好课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认真、深入、充分地备好每一
3、堂课。2、备课必须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从宏观上明确本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要求的教学规则;微观上必须明确每一课时的目的要求、任务和具体内容。3、备课要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地掌握和处理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对每一课时应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理解严密准确,不出错漏。4、备课既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科学地安排教学步骤,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有利于激励学生当学习的主人。5、认真写好教案。教案整洁,条理清楚,切实能指导上好课,不搞形式主义;不能抄
4、袭人家的教案;每一课的教案以课时为单位编写。教案的内容包括: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具准备、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案要明确地体现出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无教案不得上课。56、备课形式以个人独立钻研备课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每次集体备课要有一位教师作中心发言并指定专人作好活动记录。所以备课应该是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备课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教师的备课应有利于课堂教学,巧妙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的目标;还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备课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教师的备课应侧重学生的学,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扎实,所有知识点过脑,能力培养到位。力争较好
5、地完成教学目标,向课堂要效益。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自古以来,人们坚信“严师出高徒”这一理念,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严格,甚至到了“鸡蛋里挑骨头”这一苛刻的地步,眼中只有学生的缺点,看不到学生的优点。结果,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击了学生的信心,甚至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都产生了怀疑,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对表扬和鼓励倍加关注,要求我们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赏识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通过表扬,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从信任、尊重、激励、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高度出发,激励学生自
6、主学习,增强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和对正误的判断,增加他们遇到困难能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挖掘学生更多的潜能。人都是渴望被肯定、鼓励、欣赏与赞美的。几句发自内心的赞扬,能给人巨大的精神支持,并促使其活动卓有成效。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5让学生与语文老师之间越过那一道鸿沟,构建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学生只要爱这个语文老师才会喜欢他教的科目。让他们做到爱屋及乌,爱上语文。三、注重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1、平等是互动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
7、”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