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631233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6
《百姓视上学读书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百姓视上学读书如“当差”破败的学校和奢华的政府办公楼,近些年来一直被放在一起进行强烈对比,显示某些地方政府的腐败和轻视民瘼。人们义愤填膺之余,总会说起民国时期,西康省主席刘文辉给治下的县长们下了一道命令,只要是政府办公场所比学校好,一律免职。这样一对比,让人唏嘘不已。这段史料出自1939年,金陵大学理学院教师孙明经在西康省拍摄的一段叫“西康一瞥”的纪录电影。这部影片被意外保存下来,2002年重新被发现(注:孙先生于1992年去世),2010年河南卫视在《世纪长镜头》栏目中,以“一个消失的省份”为名,对该片作了介绍。被广泛引用的这段史料,在片中是这样
2、介绍的:“也许是有意为之,孙明经拍下了一组有趣的照片,简陋的县政府和豪华的学堂,当年县长赴任时,带着刘文辉的口令,政府建设不得好于当地的学堂,否则就地免职。”当时的西康省会康定是怎样的呢?1932年“二刘之战”后,刘文辉被侄子刘湘打得逃往西康,刘文辉的长子刘元彥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从雅安到康定走了七天,我跟我弟弟坐一个轿子,我们两个都小嘛,我妹妹呢,跟我一个表姐坐一个轿子,两个轿子把我们抬进去的,每天走几十里地,我当初一到康定,有一个感觉,就是什么呢,就是不如四川一个县,甚至于不如四川一个大一点的镇,那么小,而且非常落后,卫生条件很差,房子很差,
3、人口也很少。”电视台还采访了四川甘孜州原作协主席张央,张央介绍说:“这个人(注:指刘文辉)虽然是个军阀,他觉得要治理西康,还是要开发民智,还是要办教育。”在1965年5月出版的《四川文史资料选辑》中,一名亲身经历过刘文辉办教育,名叫“屈亚川”的人士回忆了更多的情况。看了之后更能让人唏嘘不已。在清朝末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在西康地区实行改土司制为流官制的“改土归流”政策,建设县治,兴办学校,当时当地所编印的小学课本中,已有“赵大帅,是尊神,子子孙孙莫忘赵大帅的恩”之类歌颂赵尔丰的课文。不幸的是,保路运动一起,已经升任四川总督的赵尔丰即被大汉军政府斩首
4、。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里,则有“蒋委员长是中国至高无上、神明伟大的领袖”课文。从旧式教育到新式教育,神化权要得以一脉相传。刘文辉到西康办教育,遇到的难题很多,据曲亚川先生归纳,有这样一些:首先是当时固有的民族矛盾。如大汉族主义对少数民族的伤害。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的迥异。教学内容未必为少数民族所接受和喜欢。结果受到地方势力的抵制。其次是当地经济比较落后,学得一些文化知识后,未必排得上用场,对实际生活未必有补益。而且儿童入校读书后,对各种差役、放牧、农事和家庭杂务都不能兼顾,影响生产和收入,导致贫寒家庭不愿意送儿童上学。再次是师资力量薄弱,师生间思想感情
5、距离甚远,不相融洽。从刘文辉的角度来讲,他希望治下的西康在短期内赶上内地其他省份的水平,加之他毕竟受过新式教育,先后毕业于成都陆军小学、西安陆军中学、北京陆军第一中学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知道教育对一地发展之重要,于是力推发展西康教育。而地方势力和群众则视教育为悲惨义务。这种认知上的巨大差异,导致矛盾极为突出。1939年,西康正式建省,24军军长刘文辉兼任省主席,依据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即以“县”为基本单位的地方自治制度,开办保国民学校及短期小学、中心小学等各类学校。地方势力闻此“噩耗”,犹如大祸临头,纷纷派代表到县,呈请体验民艰,准予免设学校。
6、但摄于军威,各县长又要表示自己的政绩,许多地方的学校还是设立起来了。1939年9月,曲亚川先生正好在西康省道孚县,亲眼见到县府秘书王卓亲率通司(翻译)、职员及政警多人,在一个叫孟坨寨的地方设立保国民小学。当地头人即向王秘书致送礼物,苦称:穷乡僻壤,出产微薄,小沟乘不起大船,小民顶不起学差,万望高抬贵手,俯察下情,免设学校。王秘书认为他是奉命办学,未能准如所请。当地百姓眼见阻挡不住了,于是男女老幼集体要求减少学生名额,称当地人口太少,无力“缴齐”学生;且地方甚穷,无力担负雇请学生的租金;若果硬办,将直接威胁当地百姓的生活,加重小民负担。经过数日的再三
7、请愿,情绪至为激烈。王秘书见此情形,才允予在原定学生三十名之数内减少十名,并限期数日之内学生要到齐。老百姓见负担减轻了一些,才纷纷解散。既然视上学如“当差”,那就谁也不愿意把自家孩子送入学校“当差”,虽有租金可收,也并不划算,因此儿童来源十分匮乏,只好高价雇请,而且雇请的价钱连连攀升,开始是60元藏银可以租借一年,后来上涨为70,80,90,一直涨到100元。租期满了之后,价格另议。学校开学之日,很多老百姓过来看热闹,但见学校大门上方书写着学校名称,两旁是一副对联“训练乡党佳子弟,培养社会好国民”。同年10月,王秘书再次出马,到该县另一个地方设立短
8、期小学。事前该地区百姓就派出代表,到县城挡驾,拒设学校,称,我们当地老百姓太苦,请父母官登高看远,在其他膏腴之地,富庶之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