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95443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2
《《读书如“熬粥”》阅读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读书如“熬粥”》阅读答案 《读书如“熬粥”》阅读训练 赵畅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能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熬粥拼的是米,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
2、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 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
3、”,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
4、。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这种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尤其需要。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
5、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9.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3分) 20.回答下面问题(3分) (1)文章将“读书”比作“熬粥”,在论证上有何好处?(1分) (2)文章第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21.第③段中引用秘鲁作家略萨的话有何作用?(2分) 22.第⑤段中,作者说“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里的“定
6、力”怎样理解?具体说说下文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3分) 23.以下与课文有关的名言和事例中,不能用作本文论据的是()(3分) A.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风趣地说:“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B.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只求会意,却从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 C.宋濂从幼时起即酷爱读书,经数十年寒窗苦读,终成学识渊博的大学士。 D.香菱听从黛玉教导,用心阅读了王维、李白、杜甫等大家的诗集,结果诗才大进。 《读书如“熬粥”》阅读训练参考答案:逸风飞扬资源网整理 19.(3分)①A处:读书如熬粥(1分)②B处:读书之法,贵
7、在耐心细读(1分)③C处: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1分) 20.(3分)(1)(1分)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形象生动,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或:使文章通俗易懂)。(意近即可)(2)(2分)不能。它们之间有先后关系(1分),与上文三个熬粥之法的顺序相对应(1分)。(意近即可。只作判断不得分) 21.(2分)阐明了读书特别是读经典的重要意义(1分),增强了说服力(1分)。 22.(3分)指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的能力。(意近即可)(1分)是通过举陈寅恪的事例
8、(1分)和引用胡耀邦说过的话(1分)来论证的。 23.(3分)B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