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术语之翻译与解释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术语之翻译与解释

ID:38631063

大小:18.2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16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术语之翻译与解释_第1页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术语之翻译与解释_第2页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术语之翻译与解释_第3页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术语之翻译与解释_第4页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术语之翻译与解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术语之翻译与解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术语之翻译与解释陆沉【专题名称】外国哲学【专题号】B6【复印期号】2003年01期【原文出处】《世界哲学》(京)2002年06期第75~79页        注释:    ②布鲁格(W.Brugger)编著,项退结编译:《西洋哲学辞典》台北,国立编译馆,1976年,第75页。    ③利德尔、斯科特、约翰:《希英大辞典》(Lidell-Scott-Johnes,AGreek-English LexiconOxford,1953),第482页。    (复数);形状(例如德谟克利特的“原

2、子形状”);2、和实在相对应的外观、或外部现象;3、种、类;存在的种(例如柏拉图《泰阿泰德篇》184d,《国家篇》544c等处);4、修辞学上的文学形式、风格;5、逻辑上的类、        注释:    ④布鲁格(W.Brugger)编著,项退结编译:《西洋哲学辞典》台北,国立编译馆,1976年,第817页。    ⑤《哲学与科学理论百科全书》[EnzyklopdiePhilosophieundWissenschaft-TheorieBandⅡ,S.178,“Idee(historisch)”,Bi

3、ographischesInstitut-Wissenschaftsverlag,Mannheim/Wien/Zürich1984]也指出:“相(Idee)的哲学概念是在柏拉图的相论(Ideenlehre)的框架中建构起来的,……”。    是:1、外部现象、外表;2、举止、(身心)状况、(事物)状态;特性、内在关系;3、规定概念的特征;4、概念自身或概念;5、种和属;6、概念实在性、或作为我们概念基础的客观实在。(注:里特尔:《柏拉图新探》(C.Ritter,NeueUntrsuchungenübe

4、rPlaton,SS.322—323,ReprintEdition,1976by)另一学者罗斯不同意里特尔有关概念意义的说法。他认为里特尔的看法是19世纪概念论的产物,完全偏离了柏拉图单纯实在论      注释:    ⑦罗斯:《柏拉图的相论》(W.D.Ross,Plato'sTheoryofIdeas,Oxford,1953年),第15页。    ⑧陈康译注《巴曼尼得斯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40页,注35。        二、的翻译及其二者可能的区别    一般来讲,哲学术语的翻译是极

5、其困难的事情。柏拉图同时使用两个词表达一个术语的意义,有时这两个词甚至出现在同一个句子当中。由此,对它们的翻译就首先涉及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柏拉图在使用时,他的心目中是否对它们作出了某种区分?    海内早年学者一般没有提出这个问题。他们认为柏拉图在使用时没有对这两个词做出区别。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以一个术语或概念来对应翻译这两个词,譬如“理型”或“埃提”(音译)(注:参见郭斌和等译《柏拉图五大对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理念、观念、概念、理式等等。陈康也并不认为柏拉图曾刻意地区分过。不过他

6、却提出了一个我们深为赞同的汉译“相”。他认为,汉语里几乎找不到一个字同相当,因此以前的翻译都不太妥当。但是,我们却可以把握住这个术语的原义,即所见的形状——“相”。(注:陈康先生并强调指出:“这样的翻译表面上看起来有一毛病,即是生硬不能让人望文生义。然而仔细考究起来,这点正是它的特长。因为人不能望文生义,必就这术语每一出处的上下文考究它的所指。欲确定一个广泛应用的术语在某处所指为何,本来只有一法:即是从它出处的上下文去确定。这生硬的译词却正逼人走这应当走的路。再者,术语的广泛应用皆由于从这字的原义演变

7、而来。我们必先紧握着这个原义,然后方可就每一出处的上下文探求这演变的痕迹”。(参见罗斯:《柏拉图的相论》(W.D.Ross,Plato'sTheoryofIdeas,Oxford,1953年),第41页,注35)吴寿彭翻译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把分别译作“通式”与“意式”,但他更多地是针对亚里士多德而不是柏拉图说的。(注:参见吴寿彭译《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6页,注3。)        注释:    (12)参见罗念生:《古希腊哲学术语译名管见》,载《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

8、10期,第9页。    明显的不同,但如果从整个发展看,后期哲学中所讲的“型”更近似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注: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著《希腊哲学史》第二卷(智者,苏格拉底,柏拉图),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61页。)似乎也是偏重同亚里士多德的联系上考虑的。但无论如何,这个问题至少是被意识到了。    海外一般英美学者也没有提出这个问题。譬如《洛布古典丛书》柏拉图著作希英文对照本多是把        注释:    (14)他只是认为: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