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异质性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合比较研究

群体异质性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合比较研究

ID:38600540

大小:175.50 KB

页数:42页

时间:2019-06-16

群体异质性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合比较研究_第1页
群体异质性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合比较研究_第2页
群体异质性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合比较研究_第3页
群体异质性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合比较研究_第4页
群体异质性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合比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群体异质性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合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群体异质性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合比较研究宏巩锃溽研2o15年第5期群体异质性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合比较研究米黄侦黄小兵包力内容提要本文在群体异质性视角下,对不同群体的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农民工总体社会融合程度不高,但具有较强的融入意愿。新生代、男性、未婚农民工社会融合程度更高,收入、消费、休闲参与、社会交往以及制度质量均与农民工社会融合显著正相关,在所有的因素中,制度质量、收入水平和社会交往是最重要的三类因素。性别、教育、收入、消费、休闲和制度质量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大于老一代,而教育、消费和务工年限对女性农民

2、工社会融合的影响更大。关键词群体异质性农民工社会融合比较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务工。《时代》周刊曾用“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流动之一”评述发生在中国的农民工进城现象。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导致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296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53.7%,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尽管如此,在城市化过程中我们依然存在诸多挑战。从国际经验看,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后的定居一般是同时发生的(尉建文

3、和张网成,2008),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和定居是独立的两个过程,而且大多数在城市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并不会选择在城市定居,这些流动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口就是通常所说的“农民工”。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农民工数量达到了28900万人,“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5.7%左右。大量“候鸟式迁移”的农民工无法融入城市,形成“二元社区”(周大鸣,2000),处于一种“半城市化”状态(王春光,2001)。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政府服务职能的发挥,更不利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使得农民工完成第二个过程,使其真正实现“市民化

4、”,是中国城市化进程所面对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在群体异质性视角下,对不同群体的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针对性更强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有益于深化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政府部门制定科学的政策,不断提高农民工社会融合程度,加速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62001)和江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的阶段性成果。127宏观锃济研2。15年第5期二、文献综述(一)社会融合的界定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如何实现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一直是城市研究的经典命题,也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5、。早在l9世纪90年代,以美国社会学家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就开始研究从欧洲来到美国的新移民如何进入和适应新的环境。关于社会融合研究主要涉及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Park和Burgess(1921)认为社会融合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个群体逐渐形成对其他群体的记忆、情感和态度,通过共享(不同群体的)经历和历史,各个群体最终融汇到共同的文化生活中。在Seeman(1996)看来,社会融合具体是指个体和家庭、朋友或其他团体建立和保持的一种社会关系或网络,个体籍由这些关系或网络而与社会发生关系、形成认同、产生融合。与此同时,这

6、些关系和网络也对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个体的全人健康。社会学对移民适应(融合)的相关研究多用“同化”(assimilation)一词。关于国际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西方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外来移民与主流社会的关系问题展开。按其基本取向,主要有两大流派。同化论强调本地文化的主导优势,认为移民一定要学习、适应、接受所在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抛弃原有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习惯,才能实现同化和融合。多元论强调当移人地文化具有更大包容性时,新移民会倾向维持原有的文化价值,同时他们也会在新的定居地重新塑造其身份认同、价值观念,从而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

7、社会和经济秩序。人类学家更倾向并坚持使用“涵化”一词。Berry(2001)的涵化策略理论认为同化和融合的不同在于:在同化中移民虽然具有了新社会的12R文化特质,但也丧失了原有社会的文化特质;而在融合中,接受新社会文化特质的同时并没有丧失原有社会的文化特质。(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层次和维度戈登最早基于“同化”的概念对社会融合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包括文化融合、结构融合、婚姻同化、认同性融合、态度接受、行为接受和公共事务融合。中国有学者将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过程描述为经济层面、文化层面、行为层面的依次递进的过程。只有在经济适应的基础上,经过文化接

8、纳和行为适应,达到身份认同,才标志着城市外来人口再社会化的完成(杨菊华,2009)。魏万青和陆淑珍(2012)提出将“成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