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道德文化的形态比较

中日两国道德文化的形态比较

ID:38591408

大小:242.3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15

中日两国道德文化的形态比较_第1页
中日两国道德文化的形态比较_第2页
中日两国道德文化的形态比较_第3页
中日两国道德文化的形态比较_第4页
中日两国道德文化的形态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日两国道德文化的形态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日两国道德文化的形态比较--------------------------------------------------------------------------------□韩东育虽说中日两国文化同源,但道德差别之钜,令人咋舌。这种区别古已有之,而于今为烈。一百多年前,有人这样描述日本:「男女皆微笑待人,无言辞激烈、貌失和悦者。余居之月余,每日徜徉街市,未见有吵骂斗殴者。」1一百多年后,仍有人这样介绍日本:在日本留学两年,竟未见到过一次吵架,令人不可思议。有谁被自行车撞了,不慎撞人者会马上说声

2、对不起,以示歉意;而被撞者也几乎同时在说:失礼、失礼2!从根本上讲,中日两国间的反差,决定于双方对道德原则的不同选择及方向相反的下行实践。它不仅塑造了两国民众的不同道德面貌和文化形象,更带来了迥异的社会后果。在中国上下痛感自身道德体系存在严重不足的今天,对该问题提出讨论,是有意义的。一日本人「礼」重于「仁」的道德择向辜鸿铭当年造访日本,曾对日本人的道德特征作过一些描述。他认为,日本男士非常「达礼」,可见其内在修养之佳;日本妇人「容貌昳丽」且待人热情,足见其「心地善良」。对于中土民风不若日本的现实,他的解释可

3、谓语出惊人:唐代的中国人就是现在的日本人,现在的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3!辜氏的这番议论,至少透露出国人观察日本时容易犯的两个通病:一是用「知行合一」或曰「表里如一」的价值模式来套用日本的痼疾,二是用历史的光荣来掩饰现实窘迫的陈腐的「大同」意识。事实是,中日之间,「异」才是绝对的,而「同」不过是表象而已。日本是「守礼之邦」,日本人也名副其实地在守礼、守规矩。然而,关于对日本人何以守礼问题的认识,恐怕也只有从「异」的角度着眼,才能获得一二接近真实的要义。对此,我们不妨把结论放在前面,即日本人的「礼」,往往表现

4、于人的外在伦理层面而非内在道德修炼,其作用亦多体现为稠密人际关系之社会公德而非「慎独」、「良知」、「孝悌仁爱」之一己私德。一定意义上讲,日后中日两国「礼」之揖别,亦刚好从此发生。就是说,与日本人「重外而轻内」之「礼」论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的道统系列更看重的,乃是「重内而轻外」。对此,李泽厚的把握可供参考4:在中国儒学,不管是朱子学或阳明学,都是「仁」重于「礼」,对内在心性的主动塑造和追求远重于对外在规范的严格遵循和顺应。……日本则不然……所致力的是外在理性的建立、即对行为规范、姿态仪容等礼文细节的坚决确立和严

5、厉执行,而并未去着重内在心性的塑造,特别是没有致力于各种意念、情欲具体的理性化和「合理化」即道德化。仔细观察,这貌似简单的轻重选择,实际上均有着并非简单的理论依据。就「终极关怀」而言,中国道学家的理解未尝没有道理。但就人情本身的特点和现实的有效性来说,日本人的理论和行为,诚不可忽视甚至无视。日本近世思想界,在思想家、尤其是「古学派」思想家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转变,那就是:私德标准向公德标准的蝉蜕和公德标准优位观的确立。这一转变的比较早期的推动者,是「古学派」重要奠基者之一的伊藤仁斋(1627-

6、1705)。有感于外在礼仪的阙失和人性与道德的异质特点,他认为,朱子学的人性与道德的连续性思维,其实是一种空论。因为「性」因人而异,以「本然之性」作为内在的普遍道德标准,并不具有「达于天下」的意义。相反,称得上真正道德标准的,倒是外在于个人之「性」的「仁义礼智」:「仁义礼智四者,皆道德之名,而非性之名。道德者,以遍达于天下而言,非一人之所有也。性者,以专有于己而言,非天下之所该也。此性与道德之辨也」5。不难发现,伊藤仁斋的观点,不但与朱子学扞格不入,且与孟子的「仁义礼智根于心」和「心→性→天」之内生道德外推

7、论之间,亦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差别,尽管「语孟」体系的确立使他不得不在形式上为孟子回护、辩解甚至引为同调。而且,笼而统之地以「仁义礼智」作为公德标准,不是失之粗疏,就是失之混乱。可如果说,把「礼」作为「公德」提出,不失为伊藤仁斋对日本近世思想界的重要理论贡献,那么,「礼」本身并不等于「仁」和「智」,与「义」亦有所区别的事实,却没有引起他的应有重视。而「礼」在习焉不察间可成「私德」之渐等重要意义,就更为仁斋宏论所阙如。于是,「古学」界便出现了对伊藤仁斋「接着说」的荻生徂徕(1666-1728)。荻生徂徕是「古学派

8、」的集大成者。他接着仁斋的话题,首先并诋思孟程朱,对儒家的「心性、性理」私德论进行了全面的抨击。他指出,作为私德标准的性善说,其实不外是心里的揣度而已。孟子的「以心治心」说,看似至理,实属「私智妄作」。何则:「治之者心也,所治者心也。以我心治我心,譬如狂者自治其狂焉,安能治之?」而与「心无形,不可得而治之」一样,理学家所如法炮制的「理」又何尝不然?故曰「理无形,故无准」,故曰「天理人欲说……无用之辨也」6、「要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