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

ID:38575091

大小:2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5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_第4页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人教版八年级(下)《吆喝》教学设计兰州市第六十六中学徐瑾一、设计思想本文教学宜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时先由学生自己体味,使学生对吆喝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自读后探讨、品位老北京语言的特色,体会作者对老北京文化的深厚情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和兴趣,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民俗文化的情感。因此设计了分层推进、品读的教学思路,采取“找——品——学——悟”的教学流程。二、教材分析《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本文谱写了一曲离我们渐行渐远

2、的“生活交响曲”,内容虽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品貌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吆喝也是一种民俗文化,那精妙的结构、地道的北京口音和浓郁的地方色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萧乾正是以发现美得慧眼从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的商贩的吆喝声中发现了民俗文化的所在。三、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对回忆性散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主题理解的深度还有待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我们的学生大多生活在西北,在时间和空间上跟老北京都有很大的距离,因此,体验老北京商贩们的叫卖艺术以及作者的感情成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对于民俗文化的解读成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课

3、文介绍的老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老北京的民俗文化。能力目标: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情感目标: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教学重点:品析文章语言,体验老北京商贩们的叫卖艺术以及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对于民俗文化的解读。教学方法:1.情景体验法。2.交流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找吆喝1、速读全文,勾画出文章中的老北京吆喝声?卖馄饨:馄饨喂——开锅卖饽饽:硬面——饽饽卖柿子:喝了蜜的大柿子卖糖葫芦;葫芦儿——刚蘸得葫芦儿——冰塔儿卖白薯:烤白薯哇真热乎栗子味的白薯卖秸秆玩具:小

4、玩艺儿赛活的卖吃食:卤煮喂,炸豆腐吆卖冰棍儿:冰棍儿——三分嘞……2、如此纷繁复杂的吆喝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注意关注过渡性的语句)提示: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明确:时间顺序(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三、品吆喝作者回忆的老北京吆喝声里,你最喜欢哪一个?(学生自由品读吆喝,教师点拨总结)小结:老北京吆喝的特点:京腔京韵(京味十足)1、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2、有儿化音、方言词语、合辙押韵。四、悟吆喝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

5、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五、拓展延伸兰州的民俗文化。六、布置作业1.搜集甘肃的民俗文化。2.请提出你对“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合理化建议。人教版八年级(下)《吆喝》教学设计授课人:徐瑾授课时间:2016-5-18授课地点:兰州市第六十六中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