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565530
大小:35.06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6-15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部编版) 教学设计 年级:一年级科目:语文教师: 教学内容古诗两首 课时设计共2课时,第1课时授课时间XX年月日星期第节 一、教材分析《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
2、,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1、有朗读故事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春天的情趣。 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古诗。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 四、教学
3、重点难点1、学习生字词。 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教学准备 六、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新 .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 .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
4、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
5、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简介作者白居易。 学生介绍诗人。 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读古诗。 .汇报交流。 预设: 采:注意读准平舌音,结合字理理解字义。 踪:注意读准平舌音,结合形声字识
6、记生字。 迹:分析结构和笔顺,扩词,理解“踪迹”。 萍:扩词,看图片理解“浮萍”。 ………… 熟读古诗。 .划节奏读诗。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 师引导:大家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已经能把诗读通了,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这首五言诗该怎样划分节奏呢?请用“/”画出来。 .指名汇报,相机大屏显示:小娃/撑小艇,偷采/
7、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指名读诗。 .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音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齐读古诗。 .趣味诵读。 师引导:这样就读出诗的节奏来了。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读起来更有趣些呢?师示范拍手读。同学交流多种方法:跺脚读、合作读、开火车读、表演读…… .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地读诗,这样多有趣啊! .师引导:同学们,初读了诗文,你们知道荷花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 三、吟诗炼字,体
8、会意境 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 .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引导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自己是如何“看”出来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