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3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平川区第二中学集备标准教案设计备课要求:全册通备、逐节精备、生课熟备、熟课新备、课前默备、课后复备备课教师:王辉时间:第周课时授课年级:九年级课题2.3.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根据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确定函数关系式,并会根据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过程与方法:经历确定适当的直角坐标系以及根据点的坐标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的思维过程,类比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的方法,体会求二次函数表达式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也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加深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将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学习理念,养成学生善于主动学习、乐于合作交流、学会总结提升的学习习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教具三角板教学重点根据问题灵活选用二次函数表达式的不同形式,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灵活选用二次函数表达式的不同形式,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和顶点式表达式,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尤其对特殊类型的二次函数图像已有充分的认识.以前学生已
3、经学习了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因此本节课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学习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并不陌生和困难,因此,课堂教学时应鼓励学生敢于探究与实践,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习惯和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灵活应用二次函数的三种形式: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以便在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二次函数表达式时减少未知数的个数,简化运算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课前预设集备意见第一轮教案补充第二轮教案补充教学内容第一环节 复习引入1.二次函数表达式的一般形
4、式是什么?y=ax²+bx+c(a,b,c为常数,a≠0)2.二次函数表达式的顶点式是什么?(a≠0).3.若二次函数y=ax²+bx+c(a≠0)与x轴两交点为(,0),(,0)则其函数表达式可以表示成什么形式?(a≠0).4.我们在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的关系式时,通常需要个独立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k≠0)的关系式时,通常只需要个条件.如果要确定二次函数的关系式y=ax²+bx+c(a,b,c为常数,a≠0),通常又需要几个条件?(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第二环节初步探究引例如图2
5、-7是一名学生推铅球时,铅球行进高度y(m)与水平距离x(m)的图象,你能求出其表达式吗?分析:要求y与x之间的关系式,首先应观察图象,确定函数的类型,然后根据函数的类型设它对应的解析式,再把已知点的坐标代入解析式求出待定系数即可.此题设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式进行求解较为简便,学生较易接受;如学生通过找(10,0)在抛物线上的对称点(-2,0),用交点式(a≠0)求解或用其他方法求解均可.解:根据图象是一抛物线且顶点坐标为(4,3),因此设它的关系式为,又∵图象过点(10,0),∴,解得,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一方面让学生深入探
6、究根据不同的条件灵活选用二次函数的不同形式,通过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关系式,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二次函数一般式y=ax²+bx+c确定二次函数需要三个条件.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怎样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在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时可以用待定系数法,即先设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再根据题目条件(根据图象或已知点)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待确定的系数,最后答(∴图象的表达式为.想一想: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需要几个条件?小结:确定二次函数的关系式y=ax²+bx+c(a,b,c为常数,a≠0),通常需要个条件;当知道顶点坐标(h,k
7、)和知道图象上的另一点坐标两个条件,用顶点式可以确定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例1已知二次函数y=ax2+c的图象经过点(2,3)和(-1,-3),求出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分析:二次函数y=ax2+c中只需确定a,c两个系数,需要知道两个点坐标,因此此题只要把已知两点代入即可.解:将点(2,3)和(-1,-3)分别代入二次函数y=ax2+c中,得解这个方程组,得∴所求二次函数表达式为:y=2x2-5.第三环节深入探究例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1,且经过点(2,5)和(-2,13),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但由于这个二
8、次函数图象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1,所以c=1,因此可设y=ax²+bx+1把已知的二点代入关系式求出a,b的值即可.教学注意事项:学生可能会根据条件,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y=ax²+bx+c,把点(0,1),(2,5),(-2,13)代入,用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决,这对一些学生可能有一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