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外无物”论--《传习录》“岩中花树”章新解

王阳明“心外无物”论--《传习录》“岩中花树”章新解

ID:38523811

大小:92.50 KB

页数:54页

时间:2019-06-14

王阳明“心外无物”论--《传习录》“岩中花树”章新解_第1页
王阳明“心外无物”论--《传习录》“岩中花树”章新解_第2页
王阳明“心外无物”论--《传习录》“岩中花树”章新解_第3页
王阳明“心外无物”论--《传习录》“岩中花树”章新解_第4页
王阳明“心外无物”论--《传习录》“岩中花树”章新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阳明“心外无物”论--《传习录》“岩中花树”章新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王阳明“心外无物”论--《传习录》“岩中花树”章新解⑨ 王阳明“心外无物’’论 ——《传习录》“岩中花树”章新解 陈立胜 摘 要:中文之“物”固是至大无外之公名,万事万物、有形无形,皆可以“物”名之。然王阳明“心外 无物”之“物”乃“行动物”,“岩中花树”作为“现成物”类似于阳明“事亲”和“事君”之“亲”与“君”,而54不属 于阳明“行动物“之范畴。“看花”方为“物”,一如“事亲”“事君”之为“物”。“看花”之“看”亦如“事亲”“事 君”之“事”,是“关照”下的“观看”,故“心”与“花”之意向相关性不

2、是一纯粹意识之相关性,而是一扎根 于与物同体的生存实感的相关性、一“有厚度的”、嵌在肉身之中的意向相关性。 关键词:心外无物;行动物;观照与关照;岩中花树 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669(2015)01—0034—09 “心外无物”命题非王阳明所首倡,释延寿 《宗镜录》(卷八十二)日:“《首楞严经钞》云: ‘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者,心外无物,物54即是 一、“物"与“事" 心。但心离分别为正智,正智即是般若,周遍 法界,无有障碍。”[1 。 “为物所转”之心乃被

3、境 所迷(所谓“迷己为物”),是“分别心”,而非 “心外无物”,“物”在这里实际上就是 “事”,牟宗三先生称为“行动物”。这种用法 也不是始自阳明,如程伊川就明确说:“物即 “本心”。显然,延寿讲“心外无物,物即是心”54 事也,凡事上穷极其理,则无不通。” ¨ 朱子 《大学章句》释“格物”时亦说:“格,至也;物, 犹事也。” 乃是要说明迷时逐物,悟时转物之禅理。在儒 学中,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 宙”,乃至“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 宇宙内事”,实已蕴含“心外无物”之义①。王 阳明论

4、学,基本上把“物”当作是“事”的同 义词而较少加以分别。如“心外无物。如吾心 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本文所 阳明讲“心外无物”多从“格物”角度切入,格 物是“体究应感之实事”,而非如朱子所训“穷 引《传习录》是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54详 至物理之谓” ”。以此视角看《传习录》“岩 中花树”章,则“看花”之行为方为“一物”。兹 从“物与事”“花树与看花…‘关照与观看”“感 应之心”四个方面证之。 注集评》之简称,台湾之学生书局2006年版。 参考文献序号后数码,点号“:”前为书中条目 编号,后为

5、书中页码。下同)。显然,“孝亲” 这一“物”是典型的道德行动,这跟“且如事 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 收稿日期:2014—08—14 作者简介:陈立胜,男,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广东广州 510006),主要从事宋明理学与宗教现象学研究。 3454 王阳明“心外无物”论 上求个忠的理” "。。这段文字中的“事父”“事 君”之“事”全然同义。 在以下四段文字,阳明明确地将“物”训为 “事”: “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 知者,良知也,天然而有,即至善也。 物者,良知所知之事也。格者

6、,格其不正 以归于正也。l6l】嘶 前三段文字分别出自《传习录》上、中、下卷, 第四段文字出自晚年“教典”《大学问》,第五 段文字则是出自《遗言录》。这五段文字可以 说反映了王阳明不同时期对“物”之用法: “物”均是从“心”上说,心感于物而有知,知54之 发用、发动是谓“意”,“意”之所在便是“物”。 尽性。”……爱日,“昨闻先生之教。亦影 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 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 字。皆从心上说。”先生日,“然。身之主 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 “心一

7、知一意一物”实即是在某一处境下,相 应之行动(事)的完整实现过程。阳明对这个 行动过程之描述,始终着眼于行动者之心理过 程,所谓“皆从心上说”是也。 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 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 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54爱 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 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 外之物。”l4l6。 但在阳明文字中亦偶见对“事”与“物”作 出了明确区别之说法: 直问,“‘物有本末’一条,旧说似与先 生不合。”先生日,“譬如二树在此,一树有 

8、一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 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 树之本末。岂有以一树为本,一树为末 应感而动者谓之意。有知而后有意。无 知则无意矣。知非意之体乎?意之所用, 之理?明德亲民,总是一物,只是一个_Y54- 夫。才二之,明德便是空虚,亲民便是袭 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 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 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意用于 取矣。‘物有本末’云者,乃指定一物而 言。如实有孝亲之心,而后有孝亲之仪文 节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