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行为及其相关研 发展心理学综述

儿童攻击行为及其相关研 发展心理学综述

ID:38518603

大小:64.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6-14

儿童攻击行为及其相关研  发展心理学综述_第1页
儿童攻击行为及其相关研  发展心理学综述_第2页
儿童攻击行为及其相关研  发展心理学综述_第3页
儿童攻击行为及其相关研  发展心理学综述_第4页
儿童攻击行为及其相关研  发展心理学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儿童攻击行为及其相关研 发展心理学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儿童攻击行为研究师园应用心理学2009心本1班郑卫荣sy0910148摘要:攻击行为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也是为人们所非常熟悉的一种行为。儿童的攻击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20世纪以来,攻击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对这一行为进行研究,对于消除或减少攻击行为、增进儿童间的友好相处,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攻击行为;攻击;研究一、儿童攻击行为的定义心理学家对攻击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张文新,1999):解剖学家认为,攻击是指那些导致对方逃跑或给对方造成伤害的行为或行为模式。习性学家在动物

2、攻击性研究中通常持这一观点,但在把这一定义应用于人类的攻击行为时,存在对攻击的界定过分宽泛,却又缺少对引发攻击的条件尤其是伤害意图与动机进行限定的问题。前提条件定义则强调攻击发生的前提条件—伤害意图或伤害的有意性。挫折—攻击假说的提出者Dollard就是持这一定义的代表人物。因为无法对意图、动机等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行直接观察或测量,采用前提条件定义进行研究往往会导致观察存在信度和效度的问题。行为后果定义强调要以个体的行为所造成的伤害性结果作为攻击的界定标准。按照这一观点,攻击是指导致另一个个体受到伤害的行为。该定义的优点在于对行为结果可以客观地观察,不

3、需要对行为意图或动机的主观状态进行推断,但同样把攻击概念外延扩大化了。第12页共12页Bandula(1977)的社会判断定义认为,攻击是一个涉及行为结果、形式、强度、意图以及行为者和行为对象之间的关系等多因素的复杂结构,所以在对其作出界定时,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而不能仅仅只以其中一种因素或一个维度作为依据或标准。因此,所谓攻击,实际上是人们根据行为和行为本身的特性而对某些伤害行为作出的一种判断。综合以上观点,攻击行为是出于任何目的(故意或工具性)地伤害生物体、而被伤害着不愿接受的伤害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攻击是一种行为,而非情绪、需要

4、或动机;(2)攻击是有意的伤害行为;(3)攻击是对生物体尤其是他人的伤害,而对非生物体的伤害则只是一种情绪发泄;(4)攻击行为是被伤害者不愿接受的。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等)。有伤害他人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也属于攻击行为[3]。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分类心理学家对攻击的分类主要有四种: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可接受的攻击和不被接受的攻击;个人驱动的攻击和社会驱动的攻击(张文新,1999)。Coie等人(1991)又根据攻击结果定向的不同将攻击分为两类:欺侮和

5、工具性攻击。欺侮是指以控制他人为定向,而工具性攻击则是非人际定向的强迫性行为,估计在这里被当作一种工具或手段,用以达到伤害以外的目的,如获取某一物品等。第12页共12页Crick和Grotpeter(1995)提出了“关系攻击”的概念。他们认为,按照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外部攻击包括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指攻击者利用身体动作或言语直接对受攻击者实施攻击性行为,如打人、踢人、骂人、嘲弄等。关系攻击是攻击者借助第三方,间接对受攻击者实施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试图将同伴从群体活动中排斥出去、丑化他人的形象、散布流言蜚语等。关

6、系攻击不等于间接攻击,它是基于关系的攻击,有直接形式和间接形式之分。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赞同Crick对攻击行为的分类,即将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外部攻击(Overtaggression)和关系攻击(Relationalaggression)[3]。三、儿童攻击行为的理论儿童攻击行为的理论解释有很多种,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类:本能论、习得论与认知论[5]。(一)本能论1.弗洛伊德的“宣泄论”弗洛伊德是侵犯行为本能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人的一种本能,它通过遗传而不是学习获得。他认为,人体中存在容纳这种通过遗传获得的侵犯性能量的储存器,储存器中的能

7、量迟早要释放出来即“宣泄”(catharisis),否则就会产生压力,导致疾病。如果能量宣泄指向于内部、指向自身,就表现为折磨自己、摧残自己甚至自杀;若是指向外部,就表现为有意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第12页共12页2.洛仑兹的本能观洛仑兹(Lorenz)在其作品《论侵犯》(1963)一书中与弗洛伊德一样提出了侵犯的本能系统的假设。他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推论人的侵犯行为和动物一样都是本能行为。(二)习得论1.多拉德的“挫折—侵犯”假说多拉德(J.Dallard)等人在《挫折与侵犯(1939)一书中首次提出“挫折—侵犯”假说。他们认为,攻击行为乃是个体遭受挫

8、折引起的。2.伯科威茨的“线索唤醒”理论20世纪60年代,伯科威茨(L.Berkowitz)对“挫折—侵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